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宝鸡清姜河东岸的缓坡地上,发掘清理了西周早期的墓葬22座,其中第十三号墓共出土青铜器183件组,这件西周兽面纹甗就在其中。这座墓葬等级之高,出土器物之丰富,组合之完好先前少有,为考古研究者所关注。礼器是七鼎三簋一甗一豆的组合,酒器是一尊二卣一盉一爵一觯一觚的组合。这都是西周初年铜器组合的基本特征,再结合这座墓葬大多数青铜礼器上的纹饰以饕餮纹为主的特点,发掘者把其定为西周康王时期的墓葬,因此,这座墓葬出土器物中的大多数也都成了西周铜器断代的标准器。
此器为西周比较典型的兽面纹甗,在扶风县刘家西周墓地和北京市琉璃河西周墓地都曾有出土,这件甗分上下两部分,由上部甑和下部鬲连体组成。甑口外侈,卷沿,薄尖唇,口沿上有对称的索状立耳,斜腹较浅,腹内壁有箅,箅面有十字镂孔,与腹壁环接,中部微束腰。鬲部分裆,三柱足中空。甑口沿下饰一周三组两两相对的饕餮纹,小扉作鼻梁,两侧有粗线条云雷纹相协。鬲腹亦饰三组高浮雕饕餮兽面纹,兽面尖角、圆目、鼻梁隆起,无地纹。甗体胎质厚重。鬲外底有较厚的烟炱。通耳高35.2厘米,立耳高5.5厘米,口径23.2厘米,甑部腹深3.4厘米,重7公斤。
这件甗和其他铜器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展出时被盗,成为当时轰动全国的大案,后经叶帅批示督办,最终在湖南长沙破案追回。现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甗是属于青铜器群中的饪食器和礼器。造型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用以盛放食物,称为甑,甑底有一穿孔的箅,以利于蒸汽通过;下部是鬲,用以烧水,鬲足间可烧火加热。甗流行于商至汉代,商代早期已有铸造,但考古中发现较少。商末周初已很普遍,特别是西周中晚期到春秋时期,甗成了绝大多数贵族墓葬中随葬物中必有之器,常与鼎、簋、豆、壶、盘等组成成套随葬品。
商代的甗一般较深,多为立耳,侈口,束腰,袋状腹,腹下设锥足或柱形足,器体厚重。西周除沿袭商代形式外,还出现了方甗,有的还有附耳,有的上下部可以分开,在下半部也加附耳。春秋以后,甗的实用功能加强,考古中发现这个时期的甗几乎全是分体式的。最独特的是1976年发掘的妇好墓中出土的三联甗。它是灶形器与甑配套使用,可以同时蒸出三大甑相同或不同的食品,又可移动位置,使用方便,是炊具的创新。不过这种造型的甗极为罕见。
(责任编辑:多宝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