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妇好三联甗:别具一格的复合型炊具

2009-12-23 11:44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一元一
妇好三联甗于1976年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是前所未见的商代大型炊具,迄今国内仅发现这一件,故而更是弥足珍贵的国宝级的文物。

“甗”(音yǎn)这个字,让现代人看来复杂而陌生,而经过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考证,“甗”实际上是古人用来蒸煮食物的一种炊具,类似于我们现在使用的蒸锅。现在的蒸锅使用一口锅和一个箅子实现了食物与水的隔离,而古代的甗却是由上下两部分组成的复合式炊具,上部为甑(音赠),是一种底部带孔的盛器,用以盛装食物,下部为鬲(音立),是一种具有肥大袋足的盛水器。使用时,将火源置于鬲的袋足之下,加热鬲内盛装的水,产生蒸汽,蒸汽透过甑底的小孔,加热甑内盛装的食物,达到蒸煮的目的。

甗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开始为陶质,到商代晚期铜甗逐渐增多,并有很多是甑鬲合铸,将上下两部分连为一体,造型相当奇特,然而,奇中之奇的是,在商代还出现了联体甗,也就是将若干个甗的下部合铸在一起,出土于殷墟妇好墓的三联甗便是这样一件独特的青铜礼器。

妇好三联甗高44.5厘米,器身长103.7厘米,宽27厘米,重量138.2千克。1976年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全器由长方形器身和三件甑组成。器身有底和六条方足,上有三个高出的喇叭状圈口,口周饰三角纹和勾连雷纹。案面绕圈口有三条盘龙纹,四角饰牛头纹,四壁上饰夔纹和圆涡纹,下饰三角纹。三个圈口内置三件大甑,甑敞口收腹,底微内凹,有扇面孔三个,口下饰两组大饕餮纹,每组均由对称的夔龙组成,甑内壁和两耳际外壁均有铭文“妇好”两字。因长方形器身和三件甑的花纹风格一致,甑底和器身圈口大小相当,此器应是一套。且其腹足有烟炱痕,当为实用之器。此器可以同时蒸煮几种食物,是前所未见的商代大型炊具,迄今国内仅发现这一件,故而更是弥足珍贵的青铜之宝,被列为国宝级的文物。

甗本身便是由甑、鬲组成的复合炊具,但由若干个甗联为一体,会组成一件什么样的炊具呢?妇好墓出土的这件三联甗就是目前所见到的惟一的这种复合炊具。它是将三个甗的鬲合为一起铸成一个长方形中空的案,案下有六条实足,案面上保留着三个鬲的口,甑则仍然是三个个体,分别套接于三个鬲口内,从而形成一鬲加三甑的格局。使用时,鬲腔内的热蒸汽分别进入三个甑内,三个甑中可分别放置不同的食品,既提高了热能的利用效率,也增加了食物的品类和总量。在鬲中放水,鬲下点火,这样的甗可以同时蒸煮几种食物,为后代一灶数眼炊具的制造打下了基础。如今家家户户使用的燃气灶也只有两个火眼儿,相比之下,商代工匠的构想真够得上科学和实用的标准了。

三联甗卓尔不凡的构思与造型固然令人称奇,其外表丰富而和谐的装饰也足以让人留连驻足。三个甑的双耳上部均做成圆雕的兽头,与环形的下体相连,恰似一双奋力向上攀登的猛兽;甑外壁口沿下各铸出一周两组的夔龙,每组两只聚首相对,双眼圆睁形似"目"字,弓身翘尾,跃跃欲动;方案形鬲的顶面上铸有三条缠身龙纹,四角则以牛头为饰,案四周侧面分别是在一周垂三角纹上部铸出十二条动态极强、面目狰狞的夔龙,其间以大圆涡纹相隔。这几组纹饰各成单元又互为照应,充分反映商代中期青铜铸造技术和装饰艺术所达到的境界。在中间鬲口的内壁、甑的内壁及两耳下的外壁,都有“妇好”二字铭文,说明了这件重量级炊具的归属。在墓中出土的四百六十件铜器中,带有“妇好”、“好”字铭文的达一百零九件,这些铜器种类齐全,两两成对或数件成套,可能是妇好这位贵妇生前宴飨或祭祀时使用的。

妇好墓三联甗体积巨大,气魄恢宏,是前所未见的殷商巨型青铜器,迄今为止,将三个甗联合在一起的青铜巨器,仅存一件,为稀世珍品,不可多得。

(责任编辑:多宝阁)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