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河南安阳的殷墟,作为中国历史上可以肯定确切位置的最早的一个都城,对研究商代后期奴隶制社会的历史有着重大的意义。2006年7月,联合国第三十次世界遗产大会将殷墟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从而使距今3300多年的殷墟,再次引起了世人的瞩目。
殷墟自1899年发现占卜用的甲骨刻辞至今,尤其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考古发掘中,影响最大、成果最多的则非30年前妇好墓的发现莫属。
据记载:用现代考古学的方法对殷墟进行科学的深坑发掘始于1928年。那时,以李济、董作滨为代表的我国第一代殷墟考古学家们在这里不仅发现了宫殿基址、大型排水沟,还发现了大批的甲骨,大面积的祭祀坑、车马坑和王室墓葬群。他们的工作于1937年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而被迫中断。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上个世纪50年代,又一批考古学家来到殷墟,继续对这片神秘的土地进行科学发掘,郑振香就是其中之一。但是,直到70年代中期,这批考古学家在殷墟并没有什么重大的发现。
如今这里是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的殷墟遗址博物苑,而在上世纪70年代前期的时候,还是一片荒秃秃的高地。1975年冬天,“农业学大寨”运动在全国展开,安阳小屯村也准备将这一片高地进行平整。当时担任安阳考古队副队长的郑振香得知消息后,迅速与小屯村联系,叫停了这场即将实施的“修理地球”活动。
郑振香:多年从事考古工作,已从中摸索出了一些经验,就是古人出于防水涝灾害等的考虑,一般都选择在高地上居住。因此,我们考古队就跟那个村的村干部联系:这个地方是殷墟保护区的建筑基址,不能够挖掘。要待我们先进行钻探,看有没有东西再说能不能平整。
那个地方一直是出土甲骨文的地方。
郑振香:但并不仅是甲骨。我们钻探时,一探铲下去,就发现了耕土层下面是厚厚的夯土层。当时我们想:不如先一鼓作气清出一个剖面来,看看到底能发现什么?就是现在发现不了什么,也可为日后的全面发掘获取部分第一手的资料。谁知干完了后发现,不仅由东往西约70米都是夯土,而且在剖面上还发现了一些房根脚(图2)。这也就是说,夯土下应是连片的小建筑基址。
由于当时正是隆冬时节,不宜挖掘,于是考古队与当地村干部进行了沟通,决定先将这片高地保护起来,等来年开春后正式动工。
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办妥了一切挖掘手续,考古队就在小屯村的这块高地上安营扎寨了。随着工作的展开,由郑振香所带领的一个发掘小组与其他两个发掘小组一样,在约1000平方米工作面上的不同地点都挖到了房子。但1976年5月16日这天在清理一处房基时,一个意外发现引起了郑振香的注意,职业本能让郑振香决定一探究竟。
郑振香:当时我们清理的那个房基内还有一座小房子的基址,但这所小房子的基址却被一个大约70厘米深的灰(垃圾)坑给破坏了。也就是说那所小房子被废弃后人们曾在这里挖了一个垃圾坑,又过了一段时间后人们又在这里盖了一所新房子。
郑振香:灰坑里并没有出土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但奇怪的是随着对灰坑的清理我们发现,坑底下还是夯土,而且跟上面的夯土不一样。上面的夯土比较软,底下的夯土是红夯土,特别硬而且非常厚。算上竿子有3米多长的探铲根本探不到底,后来我们又加上了1米多长的绳子,还是探不到底。
郑振香:殷墟经过几十年的考古挖掘,人们对它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殷墟以洹河为界,南部为生者的乐园——宫殿区,北部是死者的居所——王陵区,而我们发掘的地点正好位于洹河南岸的宫殿区,一般来说在这里挖出墓葬的可能性并不大。因此,多数人认为这是一片死夯土,底下不会再有什么东西了,再挖下去也是白费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