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9年,甲骨文的出现,就像璀璨的群星,让无数学者的目光集聚到了它们的身上。在这些神秘的甲骨符号里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100年中,这里连续不断的地下发现,直指了距今3000多年的,中国史前商代文明,曾经失落的文明开始重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这个尘封千年的王朝到底有着怎样的传奇呢?
自从1899年甲骨文发现之后,当时的很多学者都对这些奇异的图案着了迷,他们相信在这些古老的文字中隐藏着有关神秘商王朝更丰富的信息。
由于,商王朝是一个没有任何历史遗留,只是在《史记》、《竹书纪年》等书中有非常简略记载。因此,有些学者就认为它们大多来源于口头传说和主观推测,是非常不可信的。
究竟孰是孰非,真相就隐藏在甲骨之上的文字中。但是,这些神秘的文字该如何解读呢?
当20世纪初期,与罗振玉着手研究甲骨文的还有一个人,他就是近代中国学术界的一代宗师王国维。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曾在罗振玉办的文学社学习日文,深得罗振玉的赏识。
1911年,辛亥革命暴发后,他随从罗振玉一起东渡日本,终止了哲学、宋元戏曲的研究转攻经学、史学,协助罗振玉整理、编辑、考证甲骨文。从此他和甲骨文结下了不解之缘。
面对这些神秘的甲骨文,年轻而才华横溢的王国维有一个大胆的设想,如果甲骨文中真的记录了商王朝的某些信息。那么,自己通过破解甲骨文应该就可以反观历史文献的可信度。
王国维通过研究古籍文献发现,在历代商王对祖先的追祭中,他们都会提到一个人名。这个人的地位看起来非同一般,他的名字前面的字形是一柄斧钺,后面的字头上却看起来像是一只鸟。
熟悉古代历史的王国维首先想到,斧钺在3000年前的社会对持有者有着超乎寻常的意义,它是一种王的象征物。那么,钺会不会就是后世的“王”字呢?
《山海经》、《史记》等书中都提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也就是说,商人的祖先是一只神鸟所生,因此鸟也是商人的图腾,那么这个人会不会是商人的先祖呢?
王国维认为这个字是开支里的“亥”,在《山海经》中他也发现了有关商人祖先王亥的记载。至此,王国维确认了这两个符号组成的“王亥”二字应该就是商人先祖的名字。
王国维以商人先祖的解读为起点,与史书中的记载进行了详细的对照。从甲骨文中发现了商代诸王的排列世系。1917年,他发表第一篇甲骨文研究的科学论文《殷先公先王考》。
传说中的商王朝终于成为了信史。但是,甲骨为什么会在安阳出土呢?这个地方与3000年前存在的商王朝有什么样的联系呢?直到此时,这些秘密依然没有真相。
然而,就在学术界越来越认识到甲骨文重要性的时候,对甲骨文研究有突出贡献的两位大师罗振玉与王国维却选择了自己不同的命运。
亦学亦宦的罗振玉演绎了他苦乐参半的人生,他晚年追随傅仪,最终成为封建皇权的忠实维护者,伪满洲国的重要人物,在学术领域的建树日渐减少。
而王国维同样也没有摆脱甲骨文大师共同所进入的悲惨命运,他于1927年在北京颐和园,一跃而入昆明湖投湖自尽,时年五十一岁。最有希望破解千古之谜的研究到此戛然而止。
被誉为“新史学开山鼻祖国”的一代国学大师就这样无声无息地走了,留下了近代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谜团。“王”字在甲骨文中来源于横置的钺,难道这是商王们的又一种预言?
就在王国维死后第二年,1928年,当时全国的最高科研机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南京成立。所长是中山大学文学院教务长傅斯年,他上任后以关注甲骨文为首要大事。
这年8月,傅斯年委派中山大学副教授、一个三十出头的年青人前往安阳进行调查。目的是查明甲骨埋藏、盗挖的情况,看是否值得进行系统科学的发掘。这个年轻人便是董作宾。
董作宾,河南南阳人,1922年曾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从师于甲骨文大师王国维。他为人聪明灵活,勤奋好学,几年的时间里,已经成长为研究甲骨文的一流学者。
这时,时间已经过去将近30年了,安阳小屯的地下还能有带字的甲骨出土吗?这片遗址上还有科学发掘的可能吗?带着种种疑问,年轻的董作宾踏上了前往安阳的行程。
1928年8月12日,董作宾独身一人到安阳实地考察。经过明察暗访,董作宾确定小屯村这片古老的地层下面仍然埋藏着数量不明的甲骨,得出“甲骨挖掘之确犹未尽”的结论。同时,董作宾认为小屯村的发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关头,“迟之一日,即有一日之损失”。
得到董作宾的详细汇报后,傅斯年当即同意发掘安阳小屯村,寻找甲骨文。安阳小屯村,又一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同时,这次行动也预示着中国科学考古时代的来临。
1928年10月13日,以董作宾、郭宝钧等人组成的发掘团开始了中国第一次科学田野考古挖掘。发掘结束时,共发现带字甲骨800多片,还有不少骨器、玉石器、铜器等文物,这在当时来说,是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