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推移,安阳考古的科学研究工作大面积的展开了。特别是1929年秋,在第三次挖掘中,人们发掘出4块较完整的大龟版。它们处于同一时代,体形巨大,字迹众多,一出土就引起了董作宾的关注,后来,这4块龟骨称为“大龟四版”。
在这四版龟骨之上,频频出现一个过去谁也不认识的字。这个字出现频率之高,为所有甲骨文字之最,对它的解读,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说这个字为官名,有人说这个字为地名。然而无论是哪种解释,代入句子中都感到不通顺。
后来,董作宾经过仔细对比,第一次提出这个字应该是今日汉字中的“贞”。贞,就是贞卜问命的意思。贞字的读解是神来之笔的灵感,它使人们第一次认清甲骨文存在的意义。
甲骨之上的文字并非记录历史的档案,而是商王求神问卜的答案。甲骨文绝不是图书,它们是商王与鬼神互通的信件。
不久,董作宾对“大龟四版”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第一次发现了占卜机构及其官员的存在。从而,确定甲骨文开头“贞”上一个字为人名,即“卜问命龟之人”。他又发现这四版的龟甲中,在干支卜这个卜下面一个字和这个贞字的上面一个字,也就是介于干支卜和贞字之间的这么一个字,他发现这个字就是贞人的名字,在他之前始终都不知道这个字,就是这个到底当什么讲,不知道它的意义、含义是什么。董作宾通过对这个大龟四版的研究,就论证了居于干支卜和贞之间的这个字就是贞人的名字。那么,这个贞人如果通过世系和称谓这两个标准,把贞人的时代确定下来,那么人们就可以利用贞人去断定甲骨文的时代。
这个看似简单却极为重大的发现被郭沫若先生誉之为“顿若凿破鸿蒙”。它的发现也使甲骨学跨进了一个新的阶段,进而确立了“因贞人以定时代”的甲骨分期断代标准。
“贞人”又称“卜人”,他们是掌管占卜的史官,权力很大,祭祀占卜时能代王言事,并在卜辞中“转达”祖先鬼神之意,是一批具有较高文化和丰富知识的人。
商人崇尚天命、凡事必先占卜询问神灵,然后才决定是否可行。这些祭祀祈祷活动都通过“贞人”来实施,他们通过这种神圣的仪式,向祖先和自然神咨询行事的吉凶祸福,他们是沟通天上和人间的桥梁。通过占卜而得到的兆相来决定行事,是甲骨占卜的主要目的。
专家告诉我们:甲骨文是一种占卜的文字, 占卜就需要通过 龟甲和兽骨来进行一些特殊的 占卜活动。怎么用龟甲和兽骨来占卜,古人有一定特殊的程序。现在我们看甲骨的正面都刻有卜辞,它的背面一般用于占卜的都要经过有钻、有钊、有焯这样一些工序,钊就是把中间钊一个很浅的一个样,就是离正面很薄了,然后在钊的这个边上,要施一个圆的钻,也是要挖进去,挖得离这个正面也是很薄;然后在用一个金属的工具加热以后,在这个钻的这部分要焯,要加热,在加热的过程中,这个龟甲或者兽骨,受热受到一定程度了,它在正面就“卜”就响,就爆裂了,爆裂了就在正面出现一个卜兆。当时商王就根据这个兆纹的长短、曲直、走向来决定吉凶。
在神秘贞人的解读下,商王相信自己终于获得了确切而又完整的信息和答案。当占卜结束后,贞人将原因与结果记录下来,契刻在这些甲骨之上。
一条完整的卜辞,记录着占卜日期、占卜者、所占之事、是否应验以及是否采用等内容,具有重要而丰富的史料价值。因此,可以说,甲骨文相当于殷商王室的秘密档案库。
既然是秘密档案,就应该保存在最安全最隐密的地方。对于商王来说,这个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当然就是他守卫严密的王都。难道这洹水河的南边真的就是被称为“殷”的地方吗?
1934年3月,安阳第九次考古挖掘工作在侯家庄开始启动了,数十天后,这里的发现震惊了世界。因为,这里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王陵。
这些巨大无比的大坑是死去商王的大墓,王陵气势恢宏,形制壮阔,面积最大达1800多平方米。这一次的考古挖掘规模空前,它使人们对神秘的商王朝有了更加具体的认识。
学术界摸清了殷墟王陵区、宫殿区的格局、认识到了殷商都城、殷商晚期都城的所在地就在今天安阳的小屯。
有宫殿与王陵的存在,安阳是否就是殷墟,人们再没有疑问。穿过3000多年的时空,一个久已尘封的王朝的秘密正渐次向人们展开。但是,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殷墟发掘被迫停止。
从1928年一直到1937年“七七事变”以前,一共发掘了15次。可以说通过这些发掘改写了或者式填补了商代历史,使商代历史真正成为有和文献相对照,能够扎扎实实的驳倒了疑古的疑云,使它走上了正式的科学的道路,使世人相信我们中国古代至少从商代开始就是信史,我们古代的史官所记载的是可靠的。
在安阳殷墟大规模的15次发掘中,1936年的第13次发掘给了世人一个巨大的惊喜。用当时发掘者董作宾先生的话来说,它的出现是安阳发掘中的一个奇迹。
YH127坑甲骨窖穴是殷墟历次科学发掘以来,出土甲骨最多的一次。为甲骨文和殷商史的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它的发现是甲骨学上的一大奇迹。
1936年6月12日,第13次殷墟发掘已进入扫尾阶段。作为发掘队长的郭宝均决定就在这天结束发掘工作。下午4时,正当人们在忙碌之时,突然,从一座坑里传来一声惊叫。
原来,在这个距地面有6米深的大坑北面壁上,突然冒出现一具身体蜷曲的人骨架。当人们清理完骨架周围的土层时,出人意料的是,人骨下竟然是一大片从未扰动过的甲骨层。
当现场的发掘队员们准备着手揭取坑中的甲骨时,却发现面临着一个非常复杂的难题,这些错落有致的龟版,彼此叠压在一起,让人不知该如何下手。这个坑中包含的埋葬物并不是像平常那样的简单,遗物的排列,并不像平常那样的杂乱。所以,不能以普通的方法,来处理这次特殊的现象。
按照传统的做法,只能原地清理,而这次坑中1米多厚的甲骨层究竟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清理完,谁的心里都没有底。出于安全考虑,有人提出把这坑甲骨整体“搬家”的主意。于是,大家一致同意把它整体挖出来,装进大木箱内,搬到南京,在一点一点地“保护发掘”。
由于年代久远,这个编号为H127甲骨坑内的甲骨与泥土已经紧密粘连在一起。经过四昼夜后,这个庞然大物终于被装在木箱内,并用铁条紧紧加固,因此木箱的重量达到6吨。
此事一经传开,顿时轰动了安阳,安阳出土甲骨40年,还未见如此丰硕的窖藏。但是,当时安阳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如何把6吨的大木箱运到2公里以外的安阳火车站呢?
郭宝均先生的回忆录里也谈到,当时袁世凯的墓就有抬墓人,那时侯一些抬墓很有窍门的人就参与了127坑,整坑抬出搬运过程,64个老工人肩抗、杠撬,把整坑的甲骨从当时发掘地搬运出来,很难、很不容易,走了两天才到了火车站。
在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经过技工、专家们长达8个月多的细细清理、剔剥、绘图、编号。H127甲骨坑终于显露出它的庐山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