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三千年的书法史,似乎还有另一种方式。历史的追溯可以从考证一张普通书桌的诞生开始。这是一张漆木几,1972年出土于湖南长沙的马王堆汉墓,距今2200多年。这张木几长60厘米,宽21厘米,高51厘米,它的作用是陈设家居物品的。这种形状类似于桌子的小木几,其实并不等同于今天意义上的书桌。从考古的实物和古籍的记载中可以证实,书桌的概念到唐末宋初的时候才开始出现。
在这家收藏有明清家具的博物馆中,可以看到明清时期,文人墨客用于伏案作书的桌子.今天的人们所理解中的书法创作与书桌密不可分,而这种坐在书桌前,将纸张放在桌面上,然后挥毫作书的场景,其实宋代之后才开始出现。在宋代的绘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书写姿势,与今人理解中的书法创作并无不同之处。
宋代之后才出现书桌的事实让研究古代书法的学者困惑重重。后人难以想象,在没有书桌的依托之下,古代经典的书法创作如何才能得以完成?难道古人会有完全不同的书写方式吗?
这具古俑1958年在湖南长沙出土。距今1700多年,属于西晋时期。晋代是王羲之生活的年代,这是中国古代书法的第一个高峰期。这尊“青瓷对书俑”清晰地记述了晋人的书写姿势。两个俑人对面而坐,中间是一个长条型几案。上面放着砚台、毛笔和笔架。右边的俑人手里捧着几块薄木板,也就是后人所说的可供书写的“尺牍”。左边的俑人,左手举着尺牍,右手握着毛笔,凌空书写。
这种独特的书写方式让学者大为惊讶。古俑所处的年代是一个书法的鼎盛时期,难道让后人顶礼膜拜的晋人法书,竟然是在这样的书写姿势下完成的吗?同一时期流传下来的古代绘画为后人提供了相关的佐证。
这是东晋顾恺之留给后人的名作《女史箴图》。图中站立的女史左手拿纸,右手执笔,也是凌空书写。
300年后北齐时期的《校书图》中,同样可以看到这样的书写方式。居中的一个人坐在交椅上,一手捏着书稿的下角,旁边的书童帮忙抻着纸的上端,正在执笔校书。相同时期的绘画中,这样的姿势比比皆是。毫无疑问,这种姿势正是书桌出现之前古人的书写方式。古人正是以这种姿势,创作出了流传后世的经典法帖。
一个疑问产生了,在这种凌空书写的姿势下,柔软的纸张如何能承受住毛笔书写的压力呢?其实,在纸张出现之前,古人的书写材料历经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商代,龟甲兽骨是最早的书写材料。
到秦代,竹简大量通行。当时掌管书写的文官被称为“刀笔吏”,他的身上要配备两样特殊的物件,一把铜刀,一块磨刀石。写在竹简上的文字需要修改,就用铜刀刮去上面的字迹,重新写过。而经常刮削竹简,铜刀容易发钝,因此磨刀石也是刀笔吏的必备之物。
另一种小木片也是当时常用的书写材料,人们称它为木牍。木牍的宽度在10厘米左右,上面可以同时书写多行文字。一直到汉代,简牍仍然是重要的书写材料。今天的考古发现让后人看到当年面貌各异的简牍实物。有的长达半米,有的宽度还不到一厘米。
根据史书记载,公元1世纪,一个叫蔡伦的宫廷太监制造出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张纸。几百年后,造纸术陆续传到世界各地,成为影响人类文明史进程的重大发明。但是,考古发现把中国人造纸的时间又往前推进了两百多年,这是迄今为止出土年代最为久远的纸张,它距今两千多年,隶属于西汉时期。汉代,造纸术刚刚出现,古人的技术还远没有完善,当年造出来的纸张只有1尺左右大小,而且表面粗糙,纸质厚重。
东汉末年,造纸的技术更加普及,这一时期纸张和简牍同时并用。等到魏晋时期,纸张已经是最通行的书写材料了,当年朝廷还明令昭示天下,要求用纸张取代简牍。这种书写材料的变革,给魏晋书法的兴盛奠定了至关重要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