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张古人随手写下的便条,上面残缺不全共计27个字,文中的内容已经无法全部释读。但即便这样,也丝毫不影响它在后人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它的书写者被后世的追随者尊称为“书圣”。后人用魏晋风度来形容王羲之生活的那个年代,那是一个中国书法集大成的年代。
在1600年前,它以后世难以企及的高峰形象横亘在世人面前。在古籍的记载中,那时的人们身穿宽袖大袍,生活散淡不羁。正是这样一群不拘形迹的文人,用他们神奇的笔墨,把汉字实用性的书写带到了一个艺术自觉的书法时代。他们流传至今的作品,多数只是当年随意涂抹的书信便条或是文章草稿,上面的文字通常缺失不全,而且文意多数不可考证,正是这样的一些只言片语,构成了影响后世数千年的“魏晋书风”。
这里是中国文化的家园,也被后世的书法爱好者当作书法艺术的起源地。河南安阳殷墟的考古发现为人们展示了距今三千多年前中国人的生活状态。中国古文明最辉煌的发明除了大量的青铜器外,就是这些体系完备的文字。这些文字被刻在乌龟的外壳和牛的肩胛骨上,所以叫做甲骨文。甲骨文不仅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历史信息,还让后世的书法家看到了祖先最早的书写艺术。当时,汉字的书写者中,已经出现了一个在最初意义上的书法家群体,他们被称为“贞人”。
贞人在当时掌管着被称为国之大事的祭祀活动。他们根据每次祭祀活动的内容,在龟甲兽骨上刻写相关的卜辞。在出土的甲骨文中,有一些龟甲上的文字内容非常奇怪。在一片甲骨上,相同的内容刻写了好几行。其中最右侧的一行刻写工整流畅,而其余几行字迹潦草而生涩。据郭沫若先生考证,这些内容重复的龟甲,可能是当年贞人在练习刻辞,工整的一行是老师在进行示范,其余的则是学生的仿刻。
不同时期不同贞人所刻的甲骨文,在字形的结构布局上,也已经呈现出不同的个人风貌。可以说,在甲骨文时期,先人对于文字的书写,就已经开始注重实用之外的美感了。在那个书法还没有进入艺术自觉的时期,殷商先民在充满宗教意味的契刻中,给后人留下了神秘的原始线条。
文字还被浇铸在青铜器上流传下来,后人把它们统称为金文。这些青铜器上的铭文,由于是浇铸而成,线条浑厚凝重。再加上岁月的销蚀,往往字迹斑驳模糊,呈现出一片苍茫古朴的气象。几千年后,它们将重新出现在后人的视野中,给后来的书法家带来新的艺术启示。
经过甲骨文、金文的缓慢发展,古代书法开始缓慢地步入它的成熟期,出现了篆书和隶书。今天的学者在研究这段历史时,发现了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与甲骨文同一时期的西方文字,无一例外都选择了广义上的象形文字。所有的象形文字都在一定程度上模拟自然界和人们生活中的图像,因此具有很强的绘画特色。这些文字有的已经不能解读,它们更多地被当作艺术作品让后人欣赏和揣摩。但是,当时间步入公元前10世纪到15世纪的时候,中西方文字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