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发神谶碑》也叫《天玺纪功碑》、《吴孙皓纪功碑》,俗称《三段碑》。传为皇象所书。
皇象,字休明,官至侍中。他自幼工于书法,善于草书篆书,在当时极负盛名。人们把他的书法与严武的围棋、宋寿的占梦、曹不兴的绘画等并称为“八绝”。唐代著名书法评论家窦皋、宋代学者黄伯思、清代著名文艺评论家刘熙载等都对皇象的书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碑文的字体属篆书范围,却用隶书写篆书,篆书的笔画多用圆笔,笔画的精细轻重都比较均匀圆劲,差别不大;而隶书的笔画多用方笔,笔画的粗细起伏有一定的变化。
《天发神谶碑》的用笔特点虽然是取隶书的方折之法,但却没有代表隶书笔画重要特征的“蚕头燕尾”之迹。笔力雄健,流露出篆书运笔的圆转意态来。从“文”、“神”、“十”等字上就可见其笔画特征:横向笔画起处,向下垂得很多,收笔干净利落,竖画起笔方正,遒劲挺拔,收笔处多用悬针,而下垂的笔画写得更有特色。总观这些字,笔笔都是一波三折,充满力感,而这种“力”含蕴于笔画之中,“大气磅薄、沉着痛快”。
它虽是篆书,但不同于任何篆书面目,康有为曾惊叹为“奇书惊世”。张叔未则云“吴《天玺纪功碑》雄奇变化,沉着痛快,如折古刀,如断古钗,为两汉来不可无一不能有二之第一佳迹”。
其书起笔方重,有隶书笔意,转折处则外方内圆,下垂处呈悬针状,森森然如武库戈戟,凌然不可侵犯。后世篆刻家对此碑很受启发,多取此碑笔意入印。赵之谦“丁文蔚”一印便有此意味,后世认为赵之谦这方印还启发了齐白石,从而形成了大刀阔斧、斩钉截铁的齐派篆刻风格。
据《江宁府志》记载:原碑于1700多年前立于南郊的凤凰山上。晋代时被折为三段。因此称作《三段碑》或《三击碑》。这通碑是三国时孙权的孙子孙皓命人铭刻。孙皓是孙权被废去皇太子地位的三儿子孙和的长子。三国天玺元年,孙皓命人刻了此碑之后将碑置于荒郊,又命人找到此碑,以此弄虚作假,做起皇帝梦。碑文内容盛赞东吴的功德,表明孙皓统治天下是上天的旨意。《天发神谶碑》就是这样一个愚弄世人的道具。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这通碑树立不到五年,即公元280年,东吴就在“千寻铁索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的败势中被西晋武帝司马炎所灭,孙皓为了保全自己,命人反绑着自己的双手,抬着棺材站在石头城上迎接王濬的部队,落了个贻笑千年的下场。
这通碑分三段,共二十一行,212个字,其中的内容充满着迷信色彩,荒诞不经。然而它闻名于世的是它在书法艺术上所占有的特殊地位。
南京文献里就曾记载着此碑碑文是以隶书写篆书,即若篆若隶,有“上承两汉,下启六朝”之说。对后世的影响相当重要,为古人眼中“两汉来不可无一,不能有二之佳迹也”。
(责任编辑:多宝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