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沉睡了2000多年的敦煌汉简重见天日,它给中国书法界带来了怎样的震动?
汉简书法完成了对中国古文字的改造,开启了后世的草、行、楷书,一直影响到了20世纪以来的中国书法创作。
2003年8月3日晚,北京天坛成了全球瞩目的焦点。
千呼万唤中,2008年北京第29届奥运会会徽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惊艳登场,刹那间征服了全世界的目光。
北京奥运会会徽图案高度融合了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和现代体育运动特征,古朴稚拙而又动感十足,极富现代气息。特别是英文“BEIJING”和阿拉伯数字“2008”出人意料地用敦煌汉简书法的形式写成,堪称神来之笔。
这大概是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第一次变成中国风格的书法字,而敦煌汉简书法那种古朴、率真、洒脱的特点,不仅与人类的伟大梦想——奥林匹克运动合拍,而且和中国印一脉相承,浑然一体。
1907年,当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在敦煌玉门关附近刚刚发掘出写有汉字的木简时 ,怎么也没想到 ,他的举动在中国文化界会引起如此强烈而又持久的反应。
在流沙中掩埋了2000多年的敦煌汉简重见天日,立刻受到国际汉学界的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