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井中的里耶竹简,见证秦朝历史(二)

2009-09-26 09:50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2002年6月,在湖南龙山县里耶镇的古代水井中发现了数量众多的秦朝竹简,为什么在大山深处,会出土如此多的秦简呢?

2002年5月的时候,考古人员在湖南湘西一个叫里耶镇的地方,发现了一座先秦时期的古城,在一口古井里面,发现了大量的竹简,有一万多枚,是了不起的大发现,但可惜这些竹简拿上来之后,马上就氧化变黑,眼看着就要保不住了。

经过专家考证,在湖南湘西龙山县里耶镇发现的古城,始建于楚国,后来成为秦国的一个县城。从古城遗址的水井中,出土了一万两千枚秦代简牍,它的数量是全国秦简牍总合的三倍。

秦王朝在中国的历史中仅仅存在了十五年,关于它的文献记载极为匮乏,想要触摸那段历史,对于史学家来说是一种奢望。现在,一万两千枚秦简牍,几万字的文献资料,让尘封了两千多年的历史触手可及。因此,里耶秦简牍作为一级国宝,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但是,当简牍被运上地面之后,由于氧化,在突然之间全部变黑。眼看着已经到手的珍贵资料要毁于一旦,心急如焚的人们把秦简牍紧急运到了湖南省考古研究所。

荆州文保中心副主任方北松:整个的氧化,我当时看还是比较深的,比较重的,因为它接触空气很长。

作为中国古代早期记录文字的一种重要载体,古人制作简牍是非常讲究的。在备料上,北方以木为主,南方以竹居多。首先将材料进行片解和刮削,使其形制规范。然后杀青,也就是在火上烧烤,以去除材料中的水分并使有机质凝固,起到防蛀和易于书写的作用。最后用麻绳将它们编联成册。但是,为什么这些经过处理、制作精良的简牍,在出土后还会被严重氧化而变黑呢?

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副教授刘敏:竹简吸收了土壤中的二钾铁离子,二钾铁离子被空气中的氧,氧化成三钾铁离子,三钾铁离子又与竹简中的成分发生反应,然后生成一种黑色的物质,然后竹简表面变黑。

现在人们最担心的是氧化变黑的简牍能不能恢复原状,但是,面对着上万枚被泥土牢牢粘附的简牍,方北松和同事们要做的第一步是清洗。

荆州文保中心副主任方北松:泥土,我们在水里浸泡。在浸泡不够充分的情况下,我们会进一步浸泡,直到泥土松软了以后,用很细的毛笔轻轻地粘走这些泥土。这些泥去了以后,可能里面还有其他的泥附着在墨迹上面,是非常难去掉。这时候我们可能还要继续浸泡。

在里耶古城遗址的发掘现场,负责井下发掘的龙京沙正在焦急地等待着长沙的回音。最近的一次测量显示,古井的深度已经超过十一米,而发掘的人们还是没有看到井底,每天在淤泥中仍有大量的简牍出土。

然而,随着简牍数量的增加,危险也在不断加大。由于古井中的填埋物被突然掏空,导致巨大的压力不断压迫两千多年前的井壁,龙京沙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井口已经出现开裂和下沉。尽管发掘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危险,但是龙京沙心里更加惦记着简牍的抢救。

湘西州文物管理处副主任龙京沙:我们想法怕什么呢,怕它用的墨是什么质量的,是不是一刷就刷掉了,我们当时是担忧这样。

龙京沙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这些出土的简牍在泥水中已经浸泡了两千两百年,如此漫长的时间,会不会把简牍上的墨迹给泡松散了?如果墨迹连同泥土一起被清洗掉,接下来的抢救也就失去了意义。那么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人是用什么来制作的墨汁?它们能否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呢?

在中国,墨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人工制墨发明之前,古人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来作为书画的材料。在史前的彩陶纹饰、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简牍、缣帛书画上到处都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遗痕。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张淑芬:在人工墨之前,这个用一些矿物质的石墨,矿物质一种石墨,黑的,矿物质的石墨,或者在器物燃烧完以后,有些炭黑,这些石墨它通过和动物的胶,我估计是动物的一种胶,和炭黑墨汁和在一起,然后形成一种墨块。

东汉时期,第一次出现了人工制作的墨。人工墨分为“松烟墨”和“油烟墨”两种,松烟墨以烧取松树的烟灰制成,油烟墨多以动物或植物油取烟制成。从制成烟料到最后完成出品,其中还要经过入胶、和剂、蒸杵、模压等多道工序。

张淑芬:在墨的制作过程当中,添加了非常多的名贵中药,麝香、珍珠、冰片、金箔,这样它制作出的墨是不褪色,并且有芬芳清味。

张淑芬是故宫博物院研究墨的专家,在她看来,正是由于古人科学的配方,才使得制作出来的墨“色泽黑亮,坚实细腻,具有自然之馨”。

张淑芬:《韩熙载夜宴图》,包括这些着色的一些绘画,红的,红色的衣服,非常的鲜艳,经过这么多年的收藏,一点都不腿色。说明了,当时在配料方面,在科学的配方方面,非常先进,所以使我们的墨迹,在我们绘画当中和书法当中,看到了一点如漆的表现。

然而,里耶出土的秦简牍上面的墨并不是人工墨,没有配方,更没有加入任何的名贵的中药,而且在泥水中浸泡了两千多年,它能够保证不被清洗掉吗?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