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15日,解放军攻克华北重镇天津,随后,兵临北平城下,对北平形成围城之势。
此时的北平已是孤城一座,战火一触即发。在北平城外的清华园,有一个人在日夜关注着战事的变化,他就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和别人不同的是,他担心的是如果国共双方在北平交火,这座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城恐怕就将毁于一旦,对于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和保护的梁思成来说,这无疑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场景。
令梁思成意想不到的是,一天深夜,两位解放军的代表秘密前来拜访他,他们此行的目的,是想请梁思成在解放军的作战地图上,标明北平城内重要文物古迹的位置。如果战争不可避免的话,好让攻城部队的炮火避开这些古建筑,以免对这座历史名城造成大范围破坏。
北平最终以和平方式解放,梁思成曾用孟子的“箪食壶浆 以迎王师”来形容自己当时激动的心情。
后来,梁思成才知道,早在1948年,毛泽东就曾以中央军委的名义,向前线指挥员发出了“关于保护北平重要文化古迹”的电文,其中明确强调要保护北平作战区域内的文物古迹和学校。
共产党在保护文物方面的一系列举措让梁思成激动不已,他深刻了解近代中国文物所经历的苦难,每次国家的不幸,都伴随着无数文物古迹被破坏的惨痛记忆。
清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历经康乾盛世之后,宫内的收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这里存放了从宋元以来历代的皇家珍藏,这些文物存放于紫禁城以及皇帝的各个行宫当中。从某种意义上说,皇宫成了天下艺术财富的宝库,而1860年的一次劫掠,使这些珍贵文物遭受灭顶之灾。
圆明园是清代帝王用150年时间陆续修建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同时也是中国珍贵文物重要收藏地。这是当时的宫廷画师沈源、董岱的《圆明园四十景图》,现存于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今天的人们只能从这幅图上了解圆明园的全貌。据记载,圆明园中仅唐宋名人字画就有200多幅,园内的文源阁是当时中国最大的藏书楼,其中收藏的一部《四库全书》就有3万多册。而四库全书在全国仅有7部。在舍卫城中还有康熙以来收集的10万尊珍贵的佛像,而这些几百年来的珍藏在几天之内就被掠夺一空。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攻陷北京以后进入圆明园,第二天,疯狂的抢劫开始了。
当时的英国泰晤士报记者在发往本国的通讯中说,在进入皇帝的宫殿后,谁也不知该拿什么东西。为了金子而把银子丢了,为了镶有珠宝的时钟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瓶,因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而价值连城的书画,在士兵眼里不过是废纸罢了,甚至被用来点烟。连续三天的抢掠之后 ,英法联军焚烧了圆明园,绝大部分建筑毁于一旦。
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是全世界收藏中国文物最多的博物馆之一。据说这里的宋、元、明时期瓷器的收藏量仅次于北京故宫。在它的东方馆赫然展出着一幅《女史箴图》,这是中国最早的卷轴画,虽然是隋唐时期的摹本,但它是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少有的传世珍品。是在列强对中国的另一次劫掠中,被英军上尉约翰卖给大英博物馆的。
1900年8月28日,八国联军占领北京,紫禁城自建成以来第一次遭到外强入侵。这是俄国官兵在乾清宫的皇帝宝座上兴致勃勃的留影。当时,各国军队在紫禁城轮流驻扎,先后长达一年,故宫文物遭到洗劫。
在这次八国联军的入侵中,圆明园彻底毁于战火,其他的几处皇家重地甚至王公府邸都遭到掠夺。藏于翰林院的《永乐大典》被烧毁,这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百科全书,全书1万1千册,被烧得只剩下了300多册,其中170册留在中国,其余的流散到世界各地的图书馆和私人手中。
腐败的清王朝,终究是朽木难撑,轰然倒塌。然而,这对中国文物的命运并没有带来改观 。
帝制虽然结束了,但是,住在紫禁城里的溥仪还是一如既往的被叫着“皇帝”。
在紫禁城里,一切都延续着大清王朝的旧制,就连小朝廷穷奢极欲的生活方式也没有丝毫改变,大批的宫女和太监一如既往的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但此时,那些习惯于看主子脸色说话和办事太监 ,已经隐隐感觉到这个小朝廷的朝不保夕,而且这种不安的情绪,很快便在他们的行动上体现了出来。太监们不仅阳奉阴违,而且还利用职务之便,大肆偷盗宫中的珍宝,甚至连皇后凤冠上的珍珠也不能幸免。
新中国成立后,在清理故宫文物时,曾经在多处发现了被太监们藏匿起来,没来得及偷盗出宫的珍贵字画。其中在重华宫的戏台底下就发现了金代大画家赵霖的《昭陵六骏图卷》,它是根据陕西唐太宗昭陵墓的石刻所绘,这是赵霖惟一传世的作品。
宫中文物的失窃惹怒了溥仪,他命内务府彻底查办,没想到却招来更大的祸患。
1923年6月26日,为了销毁罪证,太监放火烧毁了建福宫。当年乾隆皇帝留给嘉庆皇帝的大部分收藏都装箱封存在这里,究竟这把大火烧毁了多少文物,至今仍是一个谜。据说,建福宫内存放了上千尊金佛,事后,仅清理这些灰烬,就拣出了一万七千两金块和金片,而那些历代书画,善本古籍,则彻底化为灰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