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国家宝藏(十三):无声较量

2009-11-28 15:56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本问涉及三个成功破获的文物案例。这三个案例各有千秋,各有侧重,它们将从不同角度,反映文物和公安战线的卫士,在不同时期打击文物走私和盗窃的成果。

一位外籍女士、一批普通包装盒,海关卫士洞察玄机、拯救大批文物。

一个神秘人物、 一封匿名举报信、公安干警万里追击,破获惊天大案。

1992年6月10日,天津海关向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紧急求援,请求火速派专家赶赴天津,鉴定一批即将出关的物品。

耿宝昌、李学勤等七位著名专家组成强大阵容,迅速前往天津。

尽管专家们见多识广,但他们刚刚抵达现场,就被眼前的一幕惊得目瞪口呆。

铜器、瓷器、玉器、佛像,林林总总……竟然将八十平方米的天津海关监管大厅,摆得满满当当。

专家们鉴定认为,这些物品包括:战国鎏金琵琶形铜带钩等国家二级文物23件;清初“花卉簪”等国家三级文物225件;另有一般文物1650件。

那么,究竟是什么人想将数量如此惊人的珍贵文物走私出境呢?天津海关又是如何发现并将它们缉获的呢?

20世纪80年代以后,河南、陕西等文物大省,流行着一句顺口溜——“要想富,挖古墓,一夜能成万元户”——围绕文物展开的疯狂盗掘、抢劫与文物倒卖、走私相结合,形成一条完整的罪恶链条;文物走私形式多种多样,个人携带、邮寄、甚至集装箱夹藏,令人防不胜防。

1992年5月6日,天津新港海关办公楼内,旅检科关员有条不紊地办理着各种申报手续。

申报台前,北京一家运输公司的报关员,正以一位法籍女士的名义申报出关物品。

申报单显示,委托人是一家著名外国电器公司驻北京办事处代表,她的申报物品均为“私人行李、工艺品和家具”。

杨继海天津新港海关监察审计室副主任:我当时是其中的查验人员之一,我们看到这个单据以后,仔细分析一下,那上边一共144个纸箱,装在一个20尺的集装箱里面。我们一看这么多的工艺品,觉得好象不太正常,她作为一个驻华代表,带这么多的工艺品走不太正常,而且当时那个大形势已经出现了走私文物的苗头,所以我们对这票货就特别地慎重。

查验关员依据程序,会同货主代理人,来到存放这宗物品的海关监管仓库,按惯例开箱抽检。

抽检中,查验关员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从外观看,一箱又一箱物品,似乎并没有什么明显的破绽。

然而,当打开那些盛放工艺品的外包装箱时,箱子的异常之处引起了查验关员的高度警觉。

外包装箱里面的箱底,显得非常浅,明显高出整个箱体底部一大截。于是,查验员将箱子里面的蓝色包装盒全部拿出来,就在他们准备验看整个包装箱里外底部的高度究竟相差多少时,却发现外包装箱的自身重量也存在问题,综合判断后,查验员认为外包装箱肯定暗藏玄机,在箱子里面很可能设计了夹层。

杨继海:当时我们没有敢立刻把这个箱子里边的内衬撕开,怕影响货主  包装箱的完整性。经过我们分析和判断,我们觉得有必要撕开看一看里面有没有夹层,就撕开了,里边裹着的就是一个瓷器的盘子,看上去非常旧,我们觉得这个瓷盘子和箱子里边放的那些东西肯定不会是一个等级,否则他不会做夹层放在箱子的底部。

虽然发现箱子内衬夹带了一些瓷器,但是查验关员并非文物专家,他们不敢妄下结论。但他们已经敏锐地意识到,这144箱物品很可能存在重大问题,于是立即向上级部门进行汇报,同时请求彻底查验。

海关领导当即指示,将集装箱运回海关检查大厅;然而,货物数量太大,那里的场地仍然显得狭窄。于是,集装箱被辗转运到了八十平方米的海关监管大厅。

接到通知后,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天津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张安鸽、施俊、张旭等人,立即赶赴现场,对这些文物进行初步鉴定。

当时,依据我国1960年颁布的《文物出口鉴定参考标准》,个人携带文物禁止出境的时间,截止到乾隆六十年,也就是1795年。

那么,天津海关查验的这些文物,究竟是否符合当时的文物出境标准呢?

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天津管理处研究馆员张安鸽介绍:当时我们看里边确实都是文物,但是这些文物按当时的鉴定标准是可以走的,也就是清代的中晚期的瓷器,瓶罐盘碗比较多。

也就是说,无论是放在外包装箱显眼位置的,还是装在箱子夹层的,按照当时的标准都是可以出境的文物。

然而,张安鸽等人清醒地认识到:文物工作者的稍一疏忽,造成的损失将无法估量,整整144箱文物里,难免搀杂着违禁品;况且,外包装箱有的设计了夹层,有的却没有,这一疑点无法解释。

除文物自身外,那些套装在箱子中的小包装盒,会不会暗藏玄机呢?

海关和文物工作人员,丝毫不敢麻痹大意,继续不厌其烦地逐一仔细检查。

张安鸽:我搬了一个盒子,不是太大但是特别沉,当时我记得我还说了一句,这个里边肯定是一个特别大的瓷器,然后打开一看,没想到里边是一个比较小的竹的笔筒。后来我说不对,这个重量不对,这个竹笔筒怎么能这么重。后来正好它那个盒子里边的锦囊,就是棉花外边包着锦缎给扽出来了,扽出来一看  里边都是战国到汉代的铜带钩,一共有十多件,是用胶粘袋纸给粘好了放在盒底的。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