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国家宝藏(七):特殊使命

2009-11-29 09:54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1971年7月1日,故宫举办了出土文物展,周恩来、朱德、陈毅、邓颖超、李富春、蔡畅、郭沫若等前来参观。1971年7月5日,故宫博物院正式向公众开放参观,观众如潮

1969年12月的一天,周恩来办公室收到了一封来信,写信的人是曾任文化部图博文物事业管理局局长的王冶秋,信是他在下放劳动前写给中央的,他在信中这样写道:

“我本想有一个5到10人的文物保护的小组,就可以把目前处于无人管的文博事业抓起来,在全国几个重点地区抢救一些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及图书、碑帖等。我则还可以做一点出主意工作,也算为党为人民做一些有益的工作。”

周恩来看完信后立即批示:“王冶秋同志信中说,本月16日已经走了,如未走,可以见他,并留他下来。”

当国务院的工作人员找到王冶秋的住所,北京黄化门街39号时,王冶秋已经随文化部职工下放到湖北咸宁参加劳动,同时下放的还有故宫博物院、文物博物馆研究所等单位的干部职工。

王冶秋没有想到,离开北京前写给中央的这封信,从此改变了他的命运。

几天后,王冶秋接到紧急通知,让他搭乘飞机,由文化部留守处派专人接回北京。由于来去过于匆忙,他的大部分行李还没来得及打开。

回到北京的王冶秋焦急地等待着来自中央的工作安排,然而,奇怪的是,4个多月过去了,没有任何音讯。

一天,有位特殊的客人来到黄化门街39号,敲响了王冶秋的家门,他是周恩来总理的秘书侯英。

王冶秋长子王路:侯英同志到我们家跟我父亲说,五一节的晚上,天安门有一个庆祝活动,让我爸爸参加,还跟我父亲说,在主席出来之前周恩来总是可以跟我父亲说几分钟的话,当天我父亲准备那一下就去了。

1971年五一节那天,王冶秋在天安门城楼上见到了周恩来。周恩来向他传达了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部署:中央即将成立图博口领导小组,统领博物馆、图书馆和文物系统的工作,而王冶秋正是从事这一工作的合适人选。

第二天,全国各大报纸都刊登了出席五一庆祝活动的人员名单,当时,这个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圈定的名单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许多人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了保护。

在密密麻麻的人员名单里,王冶秋的名字位列其中。

1970年5月,图博口领导小组宣告成立,王冶秋出任副组长,主管业务工作。与原来的文化部图博文物事业管理局不同,图博口归国务院办公室直接领导。

图博口当时的一个最重要工作就是筹备重新开放故宫。故宫博物院是1966年8月被紧急关闭的。当时,国务院得知故宫面临遭到破坏的危险,周恩来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立即关闭故宫,停止开放,并派兵进驻,实施军事管制和保护。然而,在故宫关闭期间,国外却有谣言称故宫已经被冲击,而且文物遭到严重破坏。

在当时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国务院经过慎重考虑,决定重新开放故宫,用事实消除谣言造成的负面影响。然而,此时的故宫博物院除了留守的70名职工外,绝大部分专家都在咸宁劳动,王冶秋决定利用故宫开放这一机会,逐步恢复中国文博系统的正常工作。

1971年,文化部的干部下放咸宁的第三个年头。有一天,原故宫博物院的7名干部被点名去开会。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徐启宪:那时候正好干校有一个传言,就是要干校有一批人要插队,就是到这个到公社当农民,当时说,要插队去了,要当农民去了,一去一听,说国务院指示,就是故宫要开放,酌定你们七个人回去筹备,我们一听,这回去,好像晴天霹雳,想都没想回去的事儿。明天走,走以后呢,任何人不能说,你们回故宫,包括我们本单位都不能说。

故宫博物院部分人员奉调回京的消息,成为极具传播力的新闻迅速传遍了咸宁。此后的一两年间,王冶秋冲破阻力,通过不同的途径不断地将文物专家召回北京。

1971年5月,下放咸宁的第一批故宫专家回到北京。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坐大卡车到那北门一进来,下了车卸了东西当时就宣布,说你们明天早起就上班,那没有休息,上班。

阔别了两三年,故宫博物院显得容颜凋敝。

耿宝昌介绍:开开门,那里面的草一人多高,你想一年两年没有清除过,所以杂草丛生,就清除这个草。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徐启宪:第二个任务就是要必要的维修,说工程队回来一部分人,就是有些这些建筑,有的损坏了的话,有的就是下雨打雷,掉瓦这些情况,要修一下,这样的话呢,它就保证开放。

位于故宫西北的慈宁宫,曾经是慈禧太后的居所。1971年开始,往日寂寥幽静的慈宁宫成为故宫最喧嚣的地方,全国各地的出土文物陆续汇聚到这里,为即将开始的全国出土文物展览作筹备。

1971年6月27日上午8点,王冶秋陪同郭沫若来到故宫漱芳斋,一起来的还有13位著名的历史研究专家。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徐启宪:北师大的白寿彝、 北京大学的许大龄、历史研究说的林甘泉、考古所的夏鼐、近代说的这个刘大年。这些大专家,包括我们这些参加写作的一批年轻人,共13个人吧,就在漱芳斋来讨论。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