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请13位专家每人领一份全新的故宫博物院《简介》草案,要他们补充修改,限时一个半小时,上午11点钟准时交稿。郭沫若风趣地称:这是一次“殿试”。
这份面呈周恩来总理的关于审查《故宫简介》的报告,就是那次“殿试”之后形成的。
报告肯定了新起草的《故宫简介》,只是对个别的字句有所修改,比如把“故宫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一句,换成了“故宫是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
“故宫博物院”的牌匾,原为民国时期故宫博物院理事会理事长李煜瀛题写。文革初期,故宫牌匾被人用报纸糊上,上书“血泪宫”,经过几年风吹日晒,牌匾上还留有报纸的痕迹,显得破旧不堪。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徐启宪:在这个会议上,王冶秋就说郭老,你得给写一个故宫博物院牌匾,我们那个老牌匾。郭老说那可以,郭老就在漱芳斋这个会上,讨论完故宫简介他回去修改,答应写故宫博物院开篇,他说我回去写。
几天后,郭沫若将写好的条幅手稿送到故宫,工人就地取材,把旧匾额翻过来,将郭沫若题写的“故宫博物院”镌刻在上面。
1971年7月5日,故宫博物院在关闭了5年之后,再次敞开了大门。
徐启宪介绍:第一天人还不是很多,第二天故宫开放,一天四五万人,8月1号那天8万人,那个卖票一天玻璃都给挤烂了,那个时候7、8万人参观那是不得了,都抱着一种惊奇的心情。
几乎与故宫开放同步,设在慈宁宫的全国出土文物展览也拉开了帷幕,展品来自全国十个省、市、自治区。
《人民日报》用一个整版介绍了这些闪耀着中国古代文明之光的出土珍宝。
耿宝昌:就从西北来说,新疆丝绸之路上的瓷器也好, 汉唐的丝织品,还有像唐代的泥人、泥塑, 甘肃出了一组甬,其中有一个叫马踏飞燕,那么这是过去没有过, 就是陕西的唐三彩,这个河南的唐宋瓷器。还有湖南的那个 ,山东的龙山文化,还有东北的这些红山文化,还有河北的玉衣没有谁也没见过,这都是很新鲜的。
在1968年考古发现金缕玉衣,1969年发现铜奔马之后,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开始发掘,一具保存了两千年的古尸呈现在世人面前,这一发现轰动了世界。同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同时出土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孙武与孙膑是否为同一个人”的千年悬案告破,国内外学术界为之雀跃。
一场前所未有的地下文物大发现,出现在了上世纪七十年代。
为了向世界介绍新中国文物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通过文物外交的方式展示中国古代文明的魅力。1971年8月,国务院发出《关于选送出土文物到国外展览的通知》。
王冶秋在他代为起草的这份文件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为了研究我国民族的历史,各地应当根据实际的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考古专业人员,凡无重大政治问题的,一般应予使用,并要注意培养年轻的专业人员”。
从1971年秋冬开始,图博口下放劳动的人员陆续返京,各地方的文物职工也开始回到工作岗位,复苏的中国文博事业重新焕发了活力。
1971年7月9日,一架巴基斯坦航空公司的飞机悄悄飞往北京,机舱内坐着时任美国国家安全助理的基辛格。基辛格这次秘密访华代号为“波罗行动”一号,取马可波罗东方之行的意思。
一周以后,尼克松通过电视转播向全世界发布了他将要访华的消息。
这段珍贵的胶片部分地记录了基辛格的北京之行。
基辛格在北京共停留了48个小时,与周恩来总理进行了17个小时的会谈。
时任图博口领导小组副组长的王冶秋参加了接待工作,负责将基辛格下榻的钓鱼台五号楼,用中国传统器物与绘画进行室内布置。
这次秘密访问,基辛格来去匆匆,在紧张的行程中,他抽时间秘密参观了故宫,这是他此行惟一特别安排的外出活动。
耿宝昌:有一天,王局长就告诉我说,明天有这个外国专家局的,外国专家来参观,让这现场的这工作人员,就让大伙儿都去逛长城去了。
故宫博物研究员徐启宪:故宫的人,除了军宣队的军代表代表陪同以外,都是当时外交部陪同的。人非常少。
基辛格沿着事先安排好的路线边走边看,故宫建筑的辉煌,中国古代珍宝的精美,令这个美国人赞叹不已,他兴致勃勃,不断地询问感兴趣的文物。
那天的故宫显得格外幽静和宽敞。按照美方的要求,故宫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对外关闭了部分景点,在参观沿线上只安排了几名保卫人员。
参观现场有一名中方的摄影记者,任务是给基辛格此行拍照留念,拍了几张以后,基辛格幽默地对他说说,还是少照一些为好,否则白宫知道后,以为我在这里只顾游山玩水,不务正业。他的话引起了大家的一片笑声。
7个多月后的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举世瞩目的这次重大外交行动中,尼克松的行程里同样安排了参观故宫。
在国务院发出《关于选送出土文物到国外展览的通知》之后,除了慈宁宫参展的部分文物,更多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出土文物精品源源不断地送到北京。
在故宫西北角的武英殿,图博口的文物专家们将送来的文物一一筛选。这些文物将代表中国进行一次空前隆重的全球巡礼,专家们的选择极其严谨和慎重,以保证每一件展品都有足够的代表性。经过反复甄选,在所有选送的3000件文物中,筛选掉了近九成,最终只有380多件套国宝珍品被列入出国展览的名单。
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出国展览筹备工作已经就绪。
1973年4月13日,耿宝昌押运70箱中国文物离开北京飞往法国巴黎,巴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的第一站。
耿宝昌:所有的人我也没想到,轮到我身上,让我出国,第一个,简直不堪想,不敢想。
更让人难以想象的是,当时新中国文物最大规模的这次跨国运输,飞机上竟然只有3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