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国家宝藏(三):文物新生

2009-11-29 10:54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在修建黄河水利工程——三门峡水库过程中,国家文物局主持了永乐宫的搬迁。这次搬迁,利用中国传统工艺,克服众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和技术难题,完成了这次文物保护的壮举。

上世纪 50年代,国家文物局的办公地点设在了北海的团城之上。团城是一座砖砌的城垛式建筑,最早始建于800多年前的辽代,由于建筑精美,园林雅致,成为我国不可多得的古代建筑典范。

能陪伴这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建筑一起办公,让国家文物局的工作人员感到无比的幸福,但同时这也让一种危机感时刻伴随着他们。因为此时的团城已经相当破败,而全国的古建筑和团城也有着相同的命运,近百年来的动荡和战乱,让几乎所有的古建筑都处于一种年久失修,疏于保护的状态。

古建专家罗哲文:这些古建筑,一个是自然的破坏,一个是人为的破坏。如果保护得好,不是太大的事故,一般来说还是有意保存时间比较长,1000多年的还有。但是如果不经常的保养、维修,那就很快就要坏,因为屋顶一漏雨,不补,那梁架几年就坏了,所以这都要经常的维修、保养。这个我们建国前近百年的确是逐渐衰败,没有力量来保护。

北京故宫博物院——曾经的紫禁城,它的状况也丝毫不容乐观。像故宫一样,许多今天被我们视为国宝的中国古代建筑,当时都已经处在了岌岌可危的状态之中。

罗哲文介绍:故宫1950年我就经常去看,那就是垃圾成山,破破烂烂的,也是从清朝到民国,都没有很好的修它。很多很多的古建筑,可能是80%都是处于必须要紧急抢修的,

对于国家文物局来说,许多重要的古建筑,必须马上制定计划开始系统维修。但要实施这些计划,面临着诸多困难。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国民经济的基础还很薄弱,同时正值抗美援朝时期,国家各个领域都需要资金。即使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周总理依然批示了用于古建保护和考古发掘的专项资金,这笔经费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的文物保护事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对于文物保护工作来说,仅仅解决经费还远远不够,因为有些问题,比经费缺乏还要急迫,而且,许多问题在短时间内似乎很难得到解决。

罗哲文:旧中国的时候,没有这方面的人才,所以就开了一个叫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

然而,设立考古人员训练班的提议,却遭到了许多考古学家的反对。理由是,许多专家认为,考古是一门极为严谨的学科,采用训练班的方式,根本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考古人才。而此时的文物局长郑振铎说出了自己的担心,他从全国各地听到和看到的现实是,随着各地基本建设的展开,无意中出土的大量文物,往往得不到及时的清理和保护,这让他万分焦急。他认为,当务之急是尽快培养一批具备基本田野考古知识、掌握文物政策法令、能够对出土文物进行及时保护的“干部”,而不是培养考古“学者”。最后,大家终于达成共识,原先持反对意见的专家们,不但同意了这个方案,而且决定全力配合。

虽然被叫做训练班,但却集中了中国几乎所有最顶尖的文博学者和考古专家,郭沫若、梁思成、夏鼐、马衡、徐邦达、启功等专家都是当时的任课老师,用名师如林来形容培训班的师资力量,丝毫都不夸张。

罗哲文: 当时周总理提来,就是说我们中国人站起来了,帝国主义给我们破坏的东西,我们要把他修复起来,这是我们中国人有能力有力量,这也是个爱国主义。

虽然当时的训练班只有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但培养出的这批年轻文物工作者,却担负起了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文物保护重担,在随后的工作实践中,他们又不断充实自己。今天,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成为了中国文物界响当当的专家学者。

罗哲文:所以他们现在叫“黄埔”, 叫“黄埔”一期二期它到了四期,考古的到了四期,因为后来就没办了。所以这个时期的这个培训出来的这个专业人才,对中国的文物考古起了很大的作用。

面对全国上下热火朝天的建设形势,国家文物局提出了“既有利于经济建设、又有利于文物保护”的两重两利的文保方针,力求让两者得到协调发展。当时很多文物保护工程就是在这个方针指导下进行的。其中,尤以“永乐宫搬迁”特点最为鲜明,直到今天依旧会被反复提及。“永乐宫搬迁”可以说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下,文物工作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自力更生保护文物的典型事例,是文物保护史上的壮举。

永乐宫所处的山西省永济县,是道教八仙之一吕洞宾的故乡。在元代,道教全真派兴盛一时,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被元朝皇帝任命掌管天下道教。以吕洞宾道统传人自居的全真派,开始在吕洞宾的故乡山西永济大兴土木。永乐宫便是在那个时期建造的。上世纪50年代,文物工作者意外地发现了永乐宫的独特价值。今天,古建专家柴泽俊依旧清楚地记得,他第一次看到永乐宫时的情景 。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