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 11月,位于西柏坡的党中央已经开始规划新中国蓝图了,北平被初步确定为新中国的首都。
对于北平的解放,中央的方针极为明确,那就是力争和平解放,把城市损失减少到最小。围绕这一目标,各项准备工作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如何能保护好这座历史名城的文物古迹,便成了接管工作中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
1948年12月,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组建完成,叶剑英被任命为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同时组建的北平文化接管委员会,下设文物部,主要任务便是接管北平的文物古迹等重要的文化机构。
当时为了配合北平的接管工作,还专门从解放区的华北大学的学生中,集中抽调了一些年轻同志,火速赶往北平城外,参加未来北平的接管工作。
很快,各个接管部门组建完成,被分到文管会文物部的于坚第一次见到了文物部的领导王冶秋,令他感到意外的是,这位领导和自己在解放区见到的其他工作人员,在谈吐和着装上有着很大的不同。
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于坚介绍:因为我们是解放区来的,因为王冶秋是一直在做地下工作的,在国统区,他曾经担任冯玉祥的秘书,文学这方面的,文化这方面的秘书,所以他打交道的人呢,都是在国统区的统战的人物,所以他的着装呢完全是国统区的,而且他也挺好谈,很好说,很健谈。
王冶秋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直潜伏在北平的国民党内部,从事地下情报工作,后被叛徒出卖,险些被捕。长期在北平的工作经历,使得王冶秋和这座城市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同时他也一直和北平进步的文化人士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对北平的文化界极为熟悉,这次参加北平文化机构的接管工作,可以说正是自己的兴趣所在。
虽然此时的北平依旧处在围城之中,但接管工作其实早已展开,对于文物部的接管人员来说,他们必须了解即将接管的北平文物部门的详细情况,收集和整理这些接管对象的背景材料,提出接管计划。
经过北平地下工作者的努力,各个接管部门收集到了大量的有效情报。文物部在接管前,已经对各个接管对象的历史、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有了极为详尽的了解,甚至负责人的个人情况与政治态度,当时也调查得十分清楚。
在文物部需要接管的各个单位中,故宫无疑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部门,是否能够成功接管故宫,成为了当时文物部工作的重点。
国立故宫博物院:1925年10月10日在明清两代皇宫基础上建立,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宫殿群,它由紫禁城、景山、皇史宬 、太庙等几个部分组成;院藏文物数量为全国之最,其中古物数十万件,皇家典籍几十万册,明清档案达到了数百万件。
北平解放前,故宫一直由著名的金石学家——马衡,担任院长。对于王冶秋等文物部的成员来说,其实在进城前,他们已经对马衡先生的政治态度有了极为明确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