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专家、永乐宫搬迁负责人之一柴泽俊:蒿草满院,荒草满院。人们随便出入,有往殿堂里边走的路子。殿堂里边它过去逢集逢会,逢集逢会的时候,一些小摊小贩,就摆商品,就摆在这个墙的附近。而且靠墙还钉钉子,搭棚子。所以壁画这个有很多窟窿,就是那个时期钉下的窟窿
第一次迈进永乐宫的院子,荒草遍地的凄凉景象还是让柴泽俊感到了几分意外。两道土墙只剩下了断壁残垣,孤零零地立在瑟瑟风中。柴泽俊小心翼翼地用脚步丈量了整个院落的面积,又仔细观察了四座大殿的结构之后,他对永乐宫的整体布局和建筑开始有了基本的了解。但当他走进一座大殿时,却被眼前看到的景象惊呆了。
柴泽俊:我看到壁画对我的吸引力很强,因为我没有见过那么好的画。当时我也还不认识是什么内容的时候,有两个,两条很感兴趣。一就是这么多的人像,几乎无一雷同,没有一个画的一样的。就是说它是每一个单体画的,而不是模子翻制的,这一条对我很惊奇。第二条是有的飘带,有的衣带长达三四米之长。一个人举起手臂,画一笔也不过一米五到二米,这是最长的手笔了。但是这个,这一笔画,笔法要画四米长,毫无败笔之处,从哪接的笔呢?画师的功夫啊,画师的笔力,确实引人神往。看着就是令人折服,心里边非常佩服的。
深感震惊的柴泽俊此时并不知道,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永乐宫将给他带来一次又一次的意外。
拥有建筑和壁画双重价值的永乐宫很快便引起文化界的广泛关注,一时间黄河边上这座小小的永乐镇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建筑专家、考古学家、画家纷至沓来。永乐宫壁画是继敦煌壁画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它不仅以巨大的面积震撼人心,更以流畅的线条,饱满的色彩,和活灵活现的人物,而成为我国壁画史上首屈一指的作品,同时壁画和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也让见过它的每一个专家都惊叹不已。
然而,正当人们不住地赞叹永乐宫壁画艺术的时候,一项事关永乐宫命运的决定却已经做出。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的各项基本建设纷纷上马,其中治理黄河,让黄河不再肆意泛滥成了人们迫切的需要。1954年10月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黄河规划委员会完成了黄河综合利用规划,在计划施工的黄河水利工程中,位于山西、陕西、河南三省交界处的三门峡水库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由苏联专家设计的三门峡枢纽大坝和水电站,设计蓄水位360米,需要移民近百万,而黄河边上的永乐宫恰恰就在即将淹没的库区范围之内。为了配合这个重大的水利工程,永乐宫必须进行搬迁。
如果说中国传统榫卯结构的古建筑,在原理上可以做到拆开后重新组装的话,那么要想把画有四五米高人物的大面积壁画揭下来,运到几十公里外的新址,再重新安装到位,还要做到不能有丝毫损坏,这简直是一个超乎人们想象的难题。
当时参加搬迁的技师和春成介绍:当地流传的一种谚语,我们在搬迁永乐宫的时候,当地群众就笑话,就看不起。这永乐宫是神仙鲁班爷盖的,你们要拆下来,你盖不好。
柴泽俊:永乐宫搬迁,应该是所有问题都是是比较难的。就算说是一组建筑完整的搬过去,在过去也还没有听到过。但是建筑毕竟不是脆弱的,它是由构件组合而成的。经过认真科学的努力工作,我们想是可以完成的。但是壁画,墙上的墙壁已经经过几百年的这个老化,画到上面的画它已经,它里边的胶质已经减少了许多,一旦动的不好,就会脱落,就是脱皮。这个对大家来说,好像确实从来没有听到过的这样的难题。
不管是当地的民间传说,还是在工作中的实际困难,都不禁让人们怀疑,把这样一座拥有壁画和建筑双重价值的古代建筑进行整体搬迁,这个大胆的想法真的可以实现吗?
不久,负责永乐宫搬迁的工程团队组建完成。古代建筑修整所的工程师祁英涛被任命为这次搬迁工程的主要负责人,他承担起了整个工程的设计工作。而年轻的柴泽俊则作为施工组组长,要为整个工程做好各方面的保障工作。
很快,十几个从北京古代建筑所来的年轻人,住进了永乐宫。白天他们分成小组拿着卷尺爬上高高的脚手架,仔细测量和记录建筑的每一个细节。晚上则在屋子里挑起大汽灯一笔一划认认真真地画图,这样的工作常常要持续到深夜。
这些二十岁上下的年轻人,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批古建筑保护领域的专业人才。来到永乐宫触摸着这些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古老建筑,文物传递出来的信息,让他们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有了更深的了解。
柴泽俊:不久,中央就请捷克的专家来实地勘察永乐宫。他们提出的条件,陪同去的人提出的条件是光壁画揭取下来要200万。而且他们要带几个助手,还要我们派10个工程师级的专家给他做助手。还要给他们修柏油马路,还要给他们修楼房,除这个之外,还要200万的代价。我们去时是1958年,虽然国民经济有所恢复,但是整个经济建设来讲,还是极为缺乏。毛主席提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这个口号,就是一切都靠自己来完成。所以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觉得捷克专家条件太苛刻了。所以我们决定自己干。
当时在祁英涛的主持下,北京的工程人员在北京南河沿的黄堂子,采用中国传统技艺进行了揭取试验,并最终取得了成功。
数千年来无法根治的黄河泛滥即将被建成的大坝束缚,在新中国的建设工程中变害为宝。人们不分昼夜的加紧施工,用人力的极限挑战着黄河滚滚的波涛。建设者们面对着一个新的考验,能否战胜洪水,跑在洪水的前面,这是关系到他们向党,向全国人民提出的庄严保证,实现全部拦洪。
在种情况下,永乐宫的搬迁迫在眉睫。
对于搬迁过程的重中之重,这些精美的壁画究竟该如何处理呢?
永乐宫的墙面是用简易的土坯砖砌起来的,表面涂抹泥层后壁画直接画在上面。土坯不像砖石墙体硬度那么大,可以进行切割分离,这给工程人员采取锯的办法揭取壁画提供了可能。使用胶矾水为壁画在揭取前做最后的加固,是以祁英涛为首的研究小组刚刚试验出来的方法。即便如此,揭取壁画的过程仍就是整个搬迁工程中难度最大的环节,稍有不慎,手中精美的壁画就会遭受无法逆转的损害。心思细致的女同志,被安排在揭取之前进行清理加固壁画表面的工作。
柴泽俊:我们把许多传统的方法都用上了。传统的方法就是,我要使这个壁画上的颜色不掉,拿使胶矾,就是水里边,开水里边化一点儿水胶透明胶,化一点儿白矾,把它刷上去,它就不再掉了。把许多传统方法用到这个上边来,别人认为那是过时的,我们认为那是历史的经验。很值得去认识去总结,去运用到今天工作当中去。
永乐宫四座大殿的壁画高度都在3米以上,三清殿壁画甚至高达5米。如果把每面墙作为一个整体切割下来,仅仅壁画本身的重量就足以惊人,远远超过当时安全施工的范围。壁画保护的成功与否决定着永乐宫搬迁工程的成败。那么该用什么样的方案解决这个施工中的关键问题呢?在仔细研究之后,人们决定将壁画分块。
永乐宫中最重要的建筑三清殿中的壁画为《朝元图》。400平方米的工笔重彩人物画,营造出浓郁的宗教氛围。这些高度在2米以上的近300位道教神仙,文官风度翩翩,武将骁勇剽悍,人物衣饰富于变化,线条圆润流畅,精美绝伦,代表了中国古代寺庙壁画的最高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