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国家宝藏(十):青铜奇迹

2009-11-29 09:07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曾侯乙编钟和西汉透光镜都是我国古代科技的重要成果,今天想再次复制它们,却成了一道难题。

1978年,湖北省博物馆文物考古队队长谭维四遇到了一道难题。

那一年的6月,在湖北随县一个满是积水的墓坑里,中国考古史上最豪华的音乐阵容宣告出土,它就是著名的曾侯乙墓编钟。

这套帝王专用的礼乐器,史书上曾多次描绘它的宏大规模和磅礴气势,两千多年来,历代音乐家对它顶礼膜拜,但却无缘一睹它的尊容。

1978年,这个青铜世界的乐音之王,在地下沉睡了2400多年之后,终于重现人间。

曾侯乙墓编钟跨度近11米,由大小不等的青铜编钟组成,共65件,分为3层,悬挂在遍布彩绘花纹的钟架上,被认为是迄今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大型乐器。

1978年,谭维四代表湖北省博物馆主持曾侯乙墓编钟的发掘工作。当编钟完整出土并实施了初步保护措施后,人们为轰动世界的这次考古发现感到振奋,但谭维四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这套史书上记载的礼乐之王,到底能够发出怎样的美妙乐音?现代人能否穿越时空隧道,聆听2400多年前中国古代的音乐?

湖北省博物馆原馆长谭维四:我就觉得有一点不甘心,既然这个编钟它是乐器,同时又是礼器,是礼器好办,礼器它是在礼制上的,能够反映它这个编钟的规模,反映它的等级之高,那都好说,但是是乐器,它是乐器的话,你就必须让它发声。

谭维四提出,应该让曾侯乙墓编钟重新发挥乐器的功能,他的这一提议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反对者认为,文博机构把一件文物作为乐器来敲击,实在是匪夷所思,搞不好还会把国宝敲坏,成为破坏文物的千古罪人。

按照一般考古流程,曾侯乙墓编钟在完成发掘和科学保护之后,将由考古人员撰写发掘报告,同时将编钟送入博物馆进行保存、展览和继续研究,这才是稳妥的做法。

性格倔强的谭维四坚持认为,不能发声的编钟将失去灵魂,让国宝的美妙声音重现人间,也是文物工作者的责任。

曾侯乙墓编钟在每件钟体上镌刻有铭文,共2800多字,这些文字明确标出了每件编钟的音高以及乐律关系。

谭维四请音乐家为曾侯乙墓编钟测音,经过科学测定,全套编钟可以敲出五个八度,仅仅比现代钢琴少了最高和最低两个音阶,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可以满足复杂乐曲的演奏要求,极佳的音乐性能,让音乐家们对来自2400多年前的这件乐器大为赞叹。

谭维四产生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他要把曾侯乙墓编钟搬上舞台,让这件古老乐器为现代人贡献美妙的乐音。他已经暗暗在心中想好了几个曲目,并为设想中的这次演出而激动不已。

可是,当他看着编钟庞大而沉重的身躯时,又一下子冷静下来。曾侯乙墓编钟有着惊人的重量,最大的一件钟超过200公斤,加上钟架、青铜立柱和挂件等,全套编钟就有4400多公斤。4.4吨,对普通舞台来说是不堪重负的。于是,谭维四让人在舞台木板下用砖砌了几座墩子,将编钟摆放到砖墩支撑的位置。

1978年8月1日建军节,在随县的一个解放军炮兵礼堂,曾侯乙墓编钟出现在现代演出舞台上。

一千多人的礼堂内鸦雀无声,来自24个世纪前的古老乐器究竟能够演奏出怎样的传奇乐音,人们按捺着激动的心情,静静地等待编钟敲响的一刻。

编钟演奏现场了《东方红》,天籁之音以这种特别的方式再现人间。钟声敲响的一刻,历史的声音,穿越2400多年的时空,回荡在现场每一个人的心中。

就在人们为编钟发出的乐音感动之时,在场的很多文物专家也在为这件国宝暗自担心。所幸的是,经过加固的舞台经受住了负重的考验。

这是曾侯乙墓编钟出土后的第一次公开演奏。

演奏带来的轰动效应很快就惹来了麻烦。

湖北省博物馆原馆长谭维四:这一个演奏就下不了地了,以后凡来到随县的就得听演奏,我们的省委书记的、省革委会的主任,什么宣传部长,襄樊行署的领导来了以后,都得听啊,就挡不住了。

为了保护曾侯乙墓编钟,在首次公开演奏不久后,它被运往武汉,由湖北省博物馆收藏和展出。

1978年秋天,中国科学院一个叫华觉明的专家到湖北省博物馆考察出土青铜器,看到了已经蜚声海外的曾侯乙墓编钟,但此时编钟的状况更加令人担忧。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华觉明:据说每天有八千到一万人去看,而看的人都希望听一听2500(2400)多年以前的声音。所以这个编钟就不断地敲,敲着敲着,这个钟原来出土时都是黑的,表面发黑的,结果敲击的部位就发亮了。

时任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的谭维四向华觉明提出了一个新的构想:是否可以复制一套一摸一样的曾侯乙墓编钟,专供演奏,以满足人们对编钟音乐的热爱;国宝原件只供展出,不再敲击。从而实现对曾侯乙墓编钟的永久保护。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