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盏、金勺是战国时期金质饮食器,1978年湖北省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发掘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金盏由盏盖和盏身两部分组成。金盏盖顶有环形捉手,由金柱与盖面相连,盖的口沿两侧安有两个定位的长边,以与盏身扣合。盖方唇、折沿,盏身直口,斜腹壁,圆底,三个倒置凤足。器盖与盏身饰蟠螭纹,有的蟠螭纹身上还浮雕出尖状云纹,犹如蛟龙翻腾。此外器盖上还饰有陶纹和云雷纹。此盏制作精良,含金量亦高达98%,是迄今出土的最重要的一件金器。口径超过盏高4.4厘米,外观给人沉着之感,方唇折沿厚壁更使器物庄重沉稳。凤形足及双耳设计运用曲线,分散了金盏的低沉外貌。盏体、盏盖分别铸有姿态各异的蟠螭纹,其间穿插云纹及绹纹等,几种纹饰高低错落,相互烘托。
金勺长13厘米,重50克。勺呈椭圆凹弧形,内作头雕镂孔云纹装饰,扁平长柄,制作也颇精致。金勺柄扁且长,勺面略呈椭圆凹弧形,内有镂空云纹,为捞取汤中食物之用,实用功能和装饰效果巧妙地融为一体。金盏的铸造工艺分别运用铸造、焊接等手法,工艺精细,代表了先秦时期贵重金属工艺的成就。
(责任编辑:多宝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