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唐代诗人崔颢这首传颂千古的黄鹤楼诗,乃是我国诗人以鹤为题材的诗词中最著名的一首。仙鹤不仅是古代诗词中的常见题材,出土文物中也多次发现青铜仙鹤。
1978年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件鹿角立鹤。这是一件合鹿角与鹤身于一体的艺术品。鹿角立鹤为青铜铸制,器形以底座、立鹤,鹿角以榨卯构连,鹤为长颈圆首,尖嘴上翘作钩状,硕腹拱背,翅展尾垂,高腿扁足,头两侧生有枝权丛生、朝上内卷呈圆弧状的一对鹿角。鹤的头、颈及鹿角上饰错金涡云纹、三角云纹和圆圈纹;腹背饰羽毛纹;背上有凸脊,脊上及腹、翅、尾下部镶嵌绿松石;翅上浮雕幡暾螭纹,圆圈纹;腹与翅连接处有蟠龙环绕,龙嘴衔翅;腿上饰涡云纹;爪上饰回纹。
作品采用了楚艺术中常用的夸张变形的手法,生长于凤头的一对对称的鹿角呈圆弧形从两侧向中间合拢,完全改变了鹿角的自然形态,立凤伸出的长颈让人感到似乎有些比例失调。然而正是这些夸张变形,把一个神奇的巨鸟表现了出来。整个作品突出了线条的造型功能,弧形的鹿角,长长的凤颈,拱起的凤背以及立凤那双有力的翅膀、双腿、双爪都由流畅的线条构成。弧线与直线的穿插运动,使整个作品具有了一种音乐的旋律美。
鹿角立鹤由鹤身、鹿角、鹤腿、两翅、座板共八个部分组装而成,可自由拆卸。相互之间以子母榫扣连,全器除双翅焊接于腹部不能拆开外,其它均可拆卸再安装。经考古专家考证,它实为一座鼓架,出土时,墓室残存有扁平悬鼓的鼓腔。鹤引颈昂首伫立,钩肜长嘴,两翼展开作轻拍状,拱背,垂尾,而长腿粗壮有力,下各有三爪立于长方肜座板上。鹤头左右两侧生出而只铜质鹿角,向上呈圆弧状,并分出数支分杈。鹤头、颈与鹿角上饰错金涡云纹、三角云纹和圆圈纹,腹背饰斜宽道的羽毛状纹中央以勾连三角纹和凸形脊纹,翅上铸浮雕的蟠螭纹和小圆圈纹,座板上铸勾连云纹、蟠螭纹、凤纹等。鹤嘴右侧有铭文七字:“曾侯乙作持用终。”
鹿角立鹤出土时,位于主棺东北角,一只青铜铸造的“鹿角立鹤”亭亭玉立。自然界没有非禽非兽、亦禽亦兽的动物,显然是墓主人为自己特制的。鹿、鹤在古代都被视为吉祥动物,而在古代长江流域中游,曾经生长着大量的鹿群。
此器造型别致,是一件独具风格的青铜工艺精品。鹤和鹿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把鹿角插入鹤头,将二者置于一身,可称之为“瑞鹤”。古人把仙人乘车叫“鹤驭”、“鹤驾”。此器出于墓主人棺侧,可能反映了死者成仙升天的思想。也许,这个鹿角立鹤就是准备驮着主人升天的神鸟。
将鹿、鹤铸接在一起是有深刻寓意的,古人寓鹿表示吉祥,鹤则象征长寿。因此,人们往往把鹿、鹤看成是吉庆祥瑞之物。这里将鹿角、鹤身铸接在一起无疑也是这个意思。古人把仙人乘鹤称之为“鹤驾”。此器出自墓主主棺旁,大概意味着让墓主人的灵魂登仙鹤而升天成仙吧。
此器鹤身鹿角,造型优美,形态美观,风格独特。现藏湖北省博物馆。“鹿角立鹤”还被随州市定为自己城市的标志,2007年第八届中国艺术节的吉祥物“楚楚”就是以鹿鹤为原型。
(责任编辑:多宝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