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下葬年代距今已有2400余年。该墓出土的7000多件文物中,最为壮观的是一套规模巨大、保存完好的编钟(现存于湖北省博物馆)。这套编钟在地下沉睡了2000多年,但音色依然优美,能演奏古今中外乐曲。它的发现,被称作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不为人知的是,这一国宝差点在工程施工时被爆破掉了。而制止爆破的是当时襄樊市考古干部刘柄。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期,随县(随州)还归当时的襄阳地区管辖。曾侯乙墓所在地,在一军事单位的院子内,位于随县城关镇西部城郊公社团结大队。1977年9月,该单位在这里开山炸石,平整土地,准备扩建厂房。开工后不久,该单位主管基建施工的负责人王家贵,发现施工现场有一片花色泥土,感到下面可能有古墓,便向单位负责人郑国贤汇报,随后又向原随县文化馆作了报告。
但是施工单位没有接到文化馆的回复,只好继续施工。不久,施工现场又爆破出几件铜器。他们将铜器上缴随县文化馆,并请文化馆到现场考察。文化馆一名工作人员到现场考察后表态:“这里没有文物,可以继续施工。”
同年12月底,施工人员又在土层中发现一片铺砌很整齐的青石板。由于此地是进出随州的制高点,加上抗战期间日寇曾侵占随县多年,于是一些人猜测,这里可能是日军当年在此修筑的地下仓库。施工单位不敢随便下结论,只好再次向文化馆报告。因为没有发现什么文字记录,文化馆人员也拿不定主意,遂向原襄阳地区文化局作了报告。
襄阳地区当时也缺少考古专业人才。1978年3月5日,襄阳地区文化局文化考古行政负责人王少泉,邀请襄樊市考古干部刘柄(注:当时的襄樊市仅管辖襄城和樊城市区),一起到现场进行勘察。刘柄1954年开始从事野外考古,对墓葬考古颇有心得。
3月6日12时左右,工地上刚刚放完炮,硝烟还未散尽。刘柄现场踏勘后,发现这里是典型的花白土(古代为避免地表向墓室渗水而使用的一种混合土),当即断定:下面有一座大型墓葬。随后,他根据现场痕迹,铲出了墓葬的墓口,经测量,墓葬东西长20米,南北宽16.5米。为确保墓地不再被炸,刘柄向施工单位提出了三条意见:“停止施工,保护现场,不得再放炮”。施工方当即停止施工,并派人保护现场。
在后来的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爆炸施工的土层离墓棺上层最浅处仅80厘米了,如果不是及时停工,国宝可能被毁于爆破施工。
1978年3月15日,经初步勘探,刘柄和襄阳地区的前期考古小组发现了木炭和木椁板,证实此处为古墓确凿无疑。19日,时任省博物馆副馆长兼文物考古队队长的谭维四,带着钻探专家陈锡岭赶到现场,初步确认:“这是我国已发现的第一个大型木椁墓,比马王堆1号墓大六倍,比江陵凤凰山168号墓大十四倍,构筑在岩石上———叫岩坑竖穴。”据称,这种墓穴,在南方还是第一次见到。
谭维四认为刘柄最初提出的三条建议,有效保护了古墓免遭破坏。刘柄进而全程参与了这起墓葬的考古发掘。
此后的发掘,举世震惊。据《湖北省随县擂鼓墩一号墓(即曾侯乙墓)调查勘探与发展工作大事记要》载:“5月22日,昨夜及今日上午抽水,墓室水又降40厘米,中室靠西壁处,可见与壁平行有两排编钟,挂于钟架上,一架七枚、一架六枚,靠南壁处可见一架挂钟六枚,架上还有空当,一小钟掉于椁底。中室东壁发现一较大铜器,器形不明。5月24日,中室编钟第二层挂的甬钟,经过清理,已有20多件开始惊艳出土。南架上有9件,西架上有15件。南侧的架子,两个做工精美的铜人支撑着钟架,其中南东端一铜人双手上举,腰佩铜剑……”
至此,“世界第八大奇迹”终于重见天日。
刘柄介绍,“发掘前,谁也不知道这里埋藏着‘世界奇迹’,制止破坏性施工只是出于文物保护的本能。”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