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中国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叫韩非子。据他记载中国最早使用漆器的人是远古时代著名的圣君--舜。中国的古人将漆液涂在木器或陶器上,形成了最早的漆器,这种工艺被他们称为髹漆。如果这段记载是准确的,那么,中国漆器的历史至少有四千多年。然而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一次重大的考古发现推翻了这个说法。
这是中国一个普通的小村庄,它位于长江以南的浙江省东部。1973年夏天,考古工作者在这里找到了距今6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的重要证据。原始部落的生活场景被一一呈现,世界也由此记住了这个村庄的名字--河姆渡。在出土的大量生活用品中,考古学家发现了这只木制漆碗。碗的外壁涂有一层薄薄的朱红色涂料,在灯光的映衬下微微显露出光泽。这只年龄超过6000岁的漆碗,是迄今发现的中国人最早使用的漆器。
战国之前的漆工艺还处在萌芽状态,但已经奠定了漆器的基本技艺特色。无论是河姆渡的朱漆碗,还是传说中舜所使用的漆盒,红、黑两色是漆器的主色调。
古人发现,天然漆稍微涂抹得厚一些,就会变成黑色,在汉语中,漆就是和黑联系在一起的,“漆黑”一词用来形容十分深厚的黑色。而红色的矿物质原料也比较容易找到。沉寂冷静的黑色和活泼跳跃的红色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对比,符合人类的审美需求,所以,即使后来漆器的色彩世界里出现了黄、褐、蓝等颜色,但红与黑始终占据着最主导的地位,成为中国漆器永不褪色的标志和象征色彩。
历史进入纷争不断的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各种手工业分工日益细化。曾经风靡一时的青铜器却由于铁器的兴起而逐渐沉寂,并在战国末年退隐。漆器等新型工艺美术得到空前发展,工匠们在漆器上尽情地展现着自己的才华,在制作方面有了更多的讲究。工匠们开始琢磨漆器的胎体、形制,漆的质量,色彩的运用,并且更多地使用毛笔在打磨好的漆底上,画出多样的装饰。但遗憾的是,直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考古发现的战国漆器实物并不是很多。
1978年5月,湖北随州一座古墓的发掘,使得后人终于有机会一饱眼福,充分地领略战国时期的漆器之美。也许只是巧合,在这次考古过程中,出土的第一件文物竟然是一件漆器。
后来发现了它的头,原来不是鸭子,而是一只鸳鸯。漆盒内部剜空,顶部一个小盖子可以活动,可能是一个用来放针线或者化妆品的盒子。漆盒只有16.5厘米高,做得小巧玲珑。全身涂满黑漆,用艳丽的红色、黄色描绘出装饰图案。这个漆盒最引人注目的是腹部两侧两幅精致的漆画。一个长着鸟头的乐师在撞击编钟,两个怪兽在敲鼓舞蹈。线条简练流畅,构图稳重而不失活泼,是战国时代的绘画佳作。
经过考证发现,墓葬的主人叫曾侯乙,是战国时期诸侯国曾国的国君。曾侯乙墓一共出土了220多件漆器,而且大部分是实用器,各种生活用具和装饰品应有尽有,展示了当时上层贵族生活的方方面面。
曾侯乙墓中最精良的漆器是四件漆盖豆。豆是祭祀时用来装食物的一种礼器,商周时期铸造过很多青铜的豆。这件漆器豆看起来和青铜器制作的豆如出一辙,显然是模仿青铜器而制作。豆由豆盖和豆身两部分组成,用一块整木雕成,造型气派,彩绘艳丽。特别是豆盖和豆耳上,用浮雕手法装饰了姿态各异的游龙,甚至细致刻画了龙身上的鳞甲。做工的精致繁复,不亚于青铜制品。
就在古曾国首都以南180多公里远的地方,挺立着另一座历史名城,荆州。在春秋战国时期,荆州曾长期作为诸侯国楚国的首都。所以,直到今天,长江中游一带还经常地被人们叫做“荆楚之地”。但是,在历史的深处,楚已经超越了诸侯国的意义,“楚文化”几乎成为中国长江流域文化的代称。
和凝重典雅的中原文化相比,楚文化崇拜鸟的自由和灵性,对艺术有着天生的敏感,偏好灵巧与精致的风格。轻便的漆器在他们的手中,变幻出无穷的线条和色彩。作为楚文化的中心地带,湖北是发掘出土古代漆器最多的地区。无拘无束的想像力造就了这些艺术瑰宝。来自现实的自然形体被夸张和变形,并赋予了某种神秘的含义。
这是楚国漆器中的代表作,在不大的座屏上,用透雕的方法雕刻了很多动物,大大小小,一共51只。有大蟒,小蛇,青蛙,鹿,凤,雀等。它们相互角斗,形态逼真,充满生趣。几乎所有的楚地漆器,都有着艳丽多样的色彩。它们运用黑底所具有的调和性,将众多暖色调和在一起,搭配得和谐而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