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用来盛酒的礼器,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壶的整体造型简洁流畅,顶部的三个钮突破了壶的规整形象,壶身上的主体纹样无不给人以流动和飞舞的感觉。不过,在马王堆漆器中,大多数还是生活用具,有餐具、家具、兵器,还有用来娱乐的博具。这件龙纹漆几的外观显得豪华而气派。光亮的黑漆底子上,一条张牙舞爪的龙在飞翔
同样是几,当年出土时,这张几上放着一套餐具。五件漆盘,通体髹黑漆,再用朱红、灰绿等色漆描绘纹样。盘子里面的纹饰间用红漆醒目地写着“君幸食”三个字,这是请君进餐的意思。两件卮是酒具,也写着“君幸酒”的字样,是请君饮酒的意思。这些杯盘里的文字似乎也成了一种新颖的装饰。
这就是那把竹子作胎体的漆勺,是作舀酒用的。漆勺的斗用竹节加工,柄则是一段竹片。长柄的末端剔刻出一条昂首卷尾的浅浮雕式游龙,龙身漆黑,鳞爪却被描上了夺目的红色。其余部位装饰着红色的花瓣和黑色的枝条,既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也起到了加固勺柄的作用,设计独特而巧妙。
贵夫人有一个漆制的化装盒子,会让今天的女人羡慕不已。化妆盒分两层,上层放铜镜。下层有九个小盒子,装粉扑、粉刷、木梳以及各种胭脂、白粉等化妆品。在一些小巧的小盒子上,点缀的纹饰十分细密,用一般的毛笔似乎无法达到这种艺术效果。
实际上,这是西汉工匠发明的一种独特的漆器装饰技法,叫锥画。就是用针头镌刻出花纹,使得花纹细致入微,有的还填入金粉,产生类似错金的效果。马王堆漆器堪称汉代漆器中的杰作,质地光亮照人,图案朴实大方,变化多端的云气纹,配以艳丽的色彩,称得上精美绝伦。但是,这样的辉煌并没有维持很久,漆器最终也没有逃脱青铜器的历史命运。汉代以后,随着瓷器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生活,漆器作为实用品退出历史舞台,完全进入了艺术的世界。
这幅漆画讲了一个历史故事:百里奚会故妻。百里奚是春秋时秦国的重臣,曾为秦国的强盛立下汗马功劳。百里奚夫妻年轻时曾分开,到了老年才复合。画面上的百里奚双手举于胸前,神情惊喜,他的故妻在一旁抚弦哀泣。这是一个盛菜用的漆槅,里面分成大小不等的七格,格里面画了七种奇鸟异兽。
这个漆盘上的人物只是在头部、脸部和手等部分用黑线勾画,寥寥数笔,表情很生动。外圈的鱼、莲蓬、童子和白鹭等形象则画出了明暗变化。
在中国古代漆器考古史上,朱然墓漆器的出土,几乎成为最后的辉煌。此后,我们很难再在古代墓葬中发现成套精美的漆器。
这是一件传世漆盒,它的样子和汉代、三国时的漆器有了很大的不同。外观更更加复杂和精致。这件漆盒被确定为南宋制品,是中国国内仅见的一件宋代剔红雕漆制品。到明成祖永乐年间,随着经济的繁荣,漆器制作也达到了历史上的又一次高峰。宫廷专门成立了管办漆器制造作坊的“果园厂”,而且还从外地征召制漆工匠入京。
这件圆盒制于明代永乐时期。盒子的漆层浑厚,花纹饱满,枝叶舒展,雕刻圆润,磨工精细光亮,是永乐时期漆器的典型作品。这个圆盘有所不同,髹漆不厚,构图具有绘画效果,是嘉靖时期独具风采的作品
清代皇室继续着对华丽漆器的追求,崇尚烦琐和精细的风格。漆器生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
皇宫的精雕细琢虽然不能被普通人分享,但在中国的民间,也有大量的能工巧匠尝试着对漆器工艺进行创新。福州被称作中国脱胎漆器工艺的故乡。而脱胎漆器又和景泰蓝、景德镇瓷器并称为中国三大工艺珍宝。
脱胎漆器的工艺方法源于汉朝。福州的老人传说,脱胎漆器的发明者叫沈绍安, 1912年初,沈绍安的后人接到圣旨,要他们进京为皇室制作漆器。但是还没来得及出发,就传来了宣统皇帝退位的消息。
中国的王朝就这样永远结束了。中国古代漆器也走完了自己漫长的发展道路,终于走出了宫廷,完全融入到民间。顺着漆器六千多年的发展之路,我们似乎也重新走上了中国文化的生命航线。不同时代的漆器唱出了不同的旋律。有的朴素清新,有的自然洒脱,有的高贵典雅。中国古代漆器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是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艺术。诱人的光泽、鲜明的色彩、缤纷的修饰,营造了一个溢彩流光的美丽世界。
(责任编辑:多宝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