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敦煌汉简:汉字书法的宝库(2)

2010-05-26 11:03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探索发现
斯坦因无意中打开了一座罕见的汉代书法宝库,那里面珍藏着中华先民最早的书法墨迹。 首批789枚敦煌汉简被斯坦因运回英国后,法国汉学家沙畹博士很
斯坦因无意中打开了一座罕见的汉代书法宝库,那里面珍藏着中华先民最早的书法墨迹。
 
首批789枚敦煌汉简被斯坦因运回英国后,法国汉学家沙畹博士很快将这批新出土的汉简编辑出版。
 
敦煌汉简:汉字书法的宝库
我国文物收藏家罗振玉知道了这批资料在沙畹博士手上的时候,就写信给他,希望对方能够把这些图板资料提供给自己,做些研究,后来沙畹博士就把这批资料寄给他了。
 
罗振玉如获至宝,他与国学大师王国维分头整理考释,1914年,两人合著的三卷本《流沙坠简》由日本京都出版社出版。
 
《流沙坠简》对所收录的敦煌汉简和残纸、帛书都做了精确的分类和详尽的考释,被视为首次全面解读汉简的开山之作。连一贯反对“整理国故”的鲁迅先生看了王国维《流沙坠简》序言后都赞叹不已,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国学。
 
汉简的出土在中国书法界引发的震动更为强烈。著名书法家刘正成先生甚至用“原子弹爆炸”来形容这种震动。
 
当时的中国书法界正在寻求行草书的大变革,但苦于找不到传统的借鉴。行草书的源头在汉代,而当时人们看到的汉代书法都是碑刻,没有手写的真迹。
 
在敦煌汉简出现之前,许多名家都曾怀疑过王羲之传世书法《兰亭序》的真假。因为汉魏六朝时期留下来的碑刻书法与王羲之的书风差距太大。而在敦煌汉简墨迹中,王羲之书风已初露端倪。
 
斯坦因之后,敦煌地区汉简的发掘进入了高峰期,数以万计的汉简大量出土,令人目不暇接:
 
1930年,瑞典人贝格曼在居延地区发掘出大批汉简,总数多达11000多枚,史称“居延汉简”;
 
1957年至1959年,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相继出土汉简隶书精品《王杖十简》和《仪礼简》;
 
1973 年至 1974 年,甘肃考古工作者在居延甲渠侯官、金塔县肩水金关等遗址出土汉简 2万余枚,又称“居延新简”;
 
1979年,敦煌玉门关西的马圈湾又发现了斯坦因当年遗漏的烽燧,出土汉简 1217枚;
 
1987年,敦煌市博物馆发现了汉代敦煌郡效谷县悬泉置遗址,发掘汉代简牍27000多枚;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