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汉简:汉字书法的宝库(3)
2010-05-26 11:03
到目前为止,在甘肃发掘的秦汉简牍数量已达 65000多枚,占全国出土简牍总量的5/6。敦煌和居延简牍、殷墟甲骨文、敦煌藏经洞文书、故宫明清档案,被
到目前为止,在甘肃发掘的秦汉简牍数量已达 65000多枚,占全国出土简牍总量的5/6。敦煌和居延简牍、殷墟甲骨文、敦煌藏经洞文书、故宫明清档案,被学术界称为20世纪中国四大考古发现。
掩埋在漫漫沙海中的木简,历经2000年而不朽,得益于当地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敦煌地区平均年降雨量只有39毫米,而蒸发量却接近3000毫米!干旱少雨的敦煌大地,无意中成全了数以万计的汉代书法原作。
这些貌不惊人的木简究竟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密码?它为什么100多年魅力不减,让几代考古学家、书法家们为之心醉神迷呢?
2009年秋天,敦煌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再次来到被斯坦因遗漏的马圈湾遗址,想看看斯坦因究竟遗漏了什么。
敦煌博物馆馆长付立诚介绍:这个马圈湾遗址是在1907 年斯坦因在中亚考古调查中间被遗漏的,1979年的文物普查发现了这个遗址。在上世纪80年代,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对这个遗址进行了发掘考古,考古中间共发现汉简 1200多枚。这个遗址在当时规模比较大,有可能是玉门侯、玉门侯官住的地方。
西汉时期,为了打通西域,清除匈奴边患,汉武帝先后三次对匈奴发动了大规模战争,取得了重大胜利。为了经营河西,维护丝绸之路交通线,汉武帝在元狩二年(前 121年)置武威和酒泉两郡,元鼎六年(前 111年)又分置张掖和敦煌两郡,并设立了中国最早的海关——阳关、玉门关,史称“列四郡,据两关”。
汉朝在屯兵戍边的过程中,沿汉长城线建立了大大小小的关塞亭障和烽燧,形成一条绵延万里的侯望系统,《汉书·赵充国传》描述:自敦煌至辽东万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列隧有吏卒数千人。汉简就是这一历史时期的遗物,它们的绝大多数出自烽燧亭障。
现知纪年最早的汉简是汉武帝天汉三年(公元前 98年),最近的纪年简,为前凉时期建兴十八年(公元341年),前后延续了400余年。简牍主要内容有诏书律令、司法文书、例行公文及吏卒名籍、出入关登记等各式簿籍,还有买卖契约、往来书信等。事无巨细,包罗万象。是汉代边塞政治、军事和日常生活的真实记录。
河西地区长城沿线的汉简大部分是就地取材,以胡杨木、红柳、白柳木居多。单行文字的叫简,多行文字叫牍,多枚汉简用麻绳串起来叫册,还有一种削成三棱、四棱或八棱的叫觚。觚是练习写字用的。
敦煌汉简的发掘似乎永远不可能穷尽。最近的一次重要发掘是在2009年 3月,敦煌市博物馆在马圈湾以南的湾窑墩烽燧,发掘出一枚迄今为止尺寸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代封检。
这支封检上的书法墨迹如新,字体已经接近楷书了。
纸寿千年。历代书法家莫不渴望直接看到古人的真迹,以领略其笔墨神韵。而唐代以后,连王羲之的书法真迹都已消失殆尽,何况更早的汉代遗墨。
北宋大书法家米芾有幸看到过当时发现的汉代简牍,他大为震惊,认为“河间简牍乃书法之祖”。但限于当时的保存条件,这些简牍没有被更多的人看到。后人只能通过摩崖石刻和拓本、法帖来学习古代经典。
在将近2000年的时间,人们不知道汉代人是怎么写字的。专家们也只能根据汉末的山东碑刻,比如《史晨碑》、《乙瑛碑》、《张迁碑》等,去揣摩汉代人怎么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