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汉简:汉字书法的宝库(4)
2010-05-26 11:03
敦煌汉简的大量出土,加上现代文物保护技术的进步,照相印刷技术的发明,书法家们随时随地零距离面对古代墨迹的千年梦想终成现实。穿越时空的隧道
敦煌汉简的大量出土,加上现代文物保护技术的进步,照相印刷技术的发明,书法家们随时随地零距离面对古代墨迹的千年梦想终成现实。穿越时空的隧道,拂去岁月的沉沙,汉代书法的全部秘密袒露无遗,长期困扰中国书法的众多谜团终于真相大白。
那么,两汉时期的人们究竟是如何学习书法的?为什么数万汉简上的书法都达到了令后世仰之弥高的艺术水准?这些不留名的书法家们为什么能够完成中国书法史上最伟大的变革?
玉门花海汉代烽燧遗址出土的简牍,内容是汉代识字、练习的教科书《苍颉篇》的第一章,是当时在这烽燧上戍守的书左临摹练写的。
从这些材料中可以看出汉代对书法教育的高度重视。而数量如此众多的书法家群体的出现,则得益于汉朝以书取仕的文官制度。
西汉政权建立后,丞相萧何制定汉律九章,其中《尉律》规定"学僮十七以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史。……书或不正,辄举劾之。"
这就是说,字写得不好,甚至会丢了官帽。
这些汉简行笔婉转自如,流畅奔放,起笔干净利落,收笔果断遒劲,布白大起大落,疏密对比强烈。显然,书写者具备了高超的书写技巧和把握节奏、韵律的能力。
汉简的时代,包括秦代到东汉末期,大约400年时间,这正好是中国古文字向今文字转变的时期,也是中国书法史上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在学术上叫"隶变",就是汉字字体由篆书逐渐演变到隶书。敦煌汉简的出土,把隶书的成熟期由过去人们公认的东汉晚期提前到了西汉中期,从中看出古隶向汉隶转化的剧变和成熟过程。
在中国文字剧烈变化的汉代,汉简书法承上启下,完成了对中国古文字的改造,开启了后世的草、行、楷书。
东汉学者赵壹在《非草书》中说,秦末至汉初,西北前线"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故为草隶,趋急速耳。"军情紧急,容不得戍边将士们用古隶书一笔一画地写,他们就采取"减、省、连"的方法,加快了写字速度。于是,前线往来的公文、书信中出现了书写较为草率的隶书,这就是"隶草"。
隶草逐渐成熟,就解散了隶体,发展成"章草",一步一步地接近了草书。
长期以来,人们大都以为先有了正规的楷书,然后是行书,最后才发展到草书,书法的练习也严格遵从这个顺序。然而敦煌马圈湾出土的汉简表明,早在西汉中期就有了成熟的章草。它揭示出先从隶书到草书,然后才有行书、楷书的书体演变过程,与现行的书法观念大相径庭。
章草的成熟,标志着汉字从书写工具开始变成能够高度自由地抒发情感,表现书法家自我的艺术。
书法界认为,汉魏以后,中国书法的五体--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创造已经全部完成了,而且两千年来没有突破。五体书已经根深蒂固在中华大地,在中国人民的心灵当中定格了。
艺术的真谛在于创造。具有5000年辉煌历史的中国书法,同样面临着创新发展的历史命题。上世纪初,康有为曾经掀起过碑学革命,以打破唐代以来的帖学传统。
书法大师沈曾植最早尝试借助敦煌汉简进行变法。他把简牍中行草的笔法,融入到碑版书法中,最终在行草书的变革上取得了突破,创造出一种古朴厚重而又自由奔放的行草书,令人耳目一新。
进入21世纪,书法如何发展,如何开辟新的天地,又成了摆在书法家面前的重要课题。
(责任编辑:多宝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