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中国文物:古代书法精品(上)(3)

2009-07-23 14:39
来源:洱吧下载 作者:佚名
据史籍的记载,王羲之在世的时候,他的书法就已经价值连城。在当时,上至皇帝,下到百姓,都以模仿王羲之书体为荣,以至于在东晋就有人模仿他的书

据史籍的记载,王羲之在世的时候,他的书法就已经价值连城。在当时,上至皇帝,下到百姓,都以模仿王羲之书体为荣,以至于在东晋就有人模仿他的书法在市井间叫卖。王羲之书法经过历代的追捧,到唐代达到了巅峰。唐太宗李世民由于酷爱王羲之书法,命百官四处搜寻,并进行摹写保存。史书上说,当时世间的王氏书法都已被收购殆尽。今天的人们能看到的王羲之书法,多数也都已是唐人的摹本了。

这位开创大唐盛世的一代帝王甚至亲笔为王羲之写下了一篇传记述评。在传评中,唐太宗赞叹道:历朝历代,书法尽善尽美的,仅此一人而已!王羲之书法在唐代的影响不仅仅限于中原地区,在敦煌莫高窟中,今天的考古学家就发现了许多临摹王羲之的作品。甚至在远隔重洋的日本,当时最负盛名的几位书法家,也完全是一派王羲之的书风。

到了清代,酷爱王体书法的乾隆皇帝,专门在皇宫里辟出了一间书屋,赐名“三希堂”,用来供奉他收藏的三件王氏法帖——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他第七个儿子王献之的《中秋帖》、还有远房的侄子王珣的《伯远帖》。据说乾隆皇帝对三件法帖酷爱有加,一生赏玩无数,仅在上面的题词就有74次。他甚至还把自己临摹王羲之的书法刻制在精致的玉片上。

在王氏书风的影响下,一些书家开始变法。唐代的张旭和怀素是其中开一代狂草书风的代表人物。两个人都嗜酒如命,人称“颠张醉素”。同时代的李白、韩愈,在评价二人的书法时,说他们但凡有种种情致,不论是“喜怒、忧悲、穷困、怨恨”都能抒发于他们的狂草之中。

在他们传世的作品中,文字的可读性完全让位于书写时的情绪表达,线条纵横跳跃、连绵环绕。不论单一线条的造型,还是不同线条间的组合变化,都让后人叹为观止。

直到今天,楷体仍旧是中国最流行的一种印刷字体。楷书最早形成于汉代,钟繇的这副作品还仍然带有隶书的痕迹,但已经显示出另一种别样的风格,字体工整而清秀。到了唐代,楷书发展到一个高峰,并形成了影响后世的三种书写派别。这三种派别各自有着鲜明的特色,欧阳詢的欧体楷书清丽秀美、颜真卿的颜体楷书厚重宽博、柳公权的柳体楷书则吸收了欧体和颜体的特点,更加工整清晰。这些代表性书家共同造就了唐代书风的另一个标尺——唐楷。这种法度完备的唐楷也成了后人创作楷书难以逾越的一个高峰。而就在唐代之后不久,一种技术力量的介入,让楷书这种标准化的字体彻底定格在了唐代。

楷书由于工整和清晰,不仅成为最具有大众化色彩的书法艺术,而且理所当然地成为历代的官方字体。

公元758年,盛极一时的唐朝开始走向衰落,安史之乱让安逸的盛唐子民饱受战乱之苦。49岁的书法家颜真卿得知自己的侄子被叛贼杀害,悲愤之余,提笔写下了这篇悼文草稿。初看起来,这幅作品似乎是在很草率的情况下完成的,不少地方还有涂抹的痕迹,满篇笔墨狼藉。但是,它却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篇旷世佳作,被称作继《兰亭序》之后的“天下第二行书”。

这篇228字的草稿删改涂抹,行文最初字字断开,然后连笔疾书。尤其在草稿的末尾,作者一笔写下“呜呼哀哉”四个字,一气呵成,犹如一声悲鸣,沉痛至极。后人形容“人书合一、浑然天成”。

唐代末年,战乱频繁,古代书法代代传承的法书真迹在这一时期遭受了巨大的破坏,书法的风尚一度走向低靡。直到北宋后期,一股崇尚意趣的书风才重新振作书坛,这一时期的书家抛却古代成法的束缚,更加推崇主观情趣的表达,这种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这一时期,一代文豪苏东坡给后人留下了一幅具有典范性的作品。

这一年,苏东坡遭遇了仕途生涯中的最低谷。在书作的开头,作者缓缓开始叙述,说自己被流放到南方的黄州已经过了整整3年了。此时字迹中规中矩,字势平缓。当行笔数十字之后,作者的情感开始激越起来,用笔越发沉着痛快,字迹也随之参差跳跃。当作者叙述到自己流放异乡枯寂萧瑟的心境时,字迹遽然变大,这种肆意突兀的效果让观者感哽震惊。行文到最后,作者思念远在万里之外亲人的坟墓,心境更加悲凉,在一句“死灰吹不起”的感叹中草草收笔,并且一反常态的没有署下自己的名号。书法语言讲究意境与神韵,后人用八个字来形容这幅充满愤懑之情的书法佳作——“宛若天成、如有神助。”

同时代的另一位大书法家黄庭坚更是发出了这样由衷的赞叹。他在跋文中写道,苏东坡的这两首诗作,恐怕连李白也有比不上的地方,而这种神来之笔,就算是苏东坡自己重新写过,或许也难以达到这样的高度了。

琴的音色质朴而沉静,它暗合了古代文人的修身养性之道。宋代之后的文人,讲究琴棋书画各个门类的博涉兼通,这种情趣与学养并重的时风,让书法作为艺术的特质越发得到彰显。在今天的中国,书法的含义出现了一些变化,在成为一个专门艺术类别的同时,它也是普通人用来怡情养性的一种方式。

(责任编辑:多宝阁)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