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代开始,由于书桌的出现,古人凌空书写的姿势变成了垂直书桌的书写。这种姿势,在宋代之后的绘画中也多有反映。在这些绘画中,清晰的描绘了宋代先人书写的场景,这种情形已经与今人相差无几了。
书桌出现后,书法的工具——毛笔和纸张也悄悄发生了变革。毛笔的工艺发生了改变。一种笔毫柔软的羊毫笔渐渐流行起来。到明清之际,长锋羊毫更是受到了书家的青睐。柔软的羊毫在书写时,线条的变化更加的变幻莫测,再加上纸张的渗化效果,完全是另一派全新的气象。对墨的讲究也越来越多。好的书法家都有自己喜欢用的墨,墨中以产于安徽徽州地区的徽墨最为著名。
根据水分的多少,墨色又分为浓墨、淡墨、干墨、渴墨、枯墨等。但是,墨色的变幻必须通过纸张来表达。宋代之后,造纸技术日趋发达,不同尺寸、不同质地、不同性能的纸张出现了。尤其到了清代,书法作品几乎已经是宣纸的天下。宣纸因产于安徽宣州而得名,这种纸绵白细匀,具有良好的渗水性,墨色在纸上生润有色,笔痕清晰,被人称颂为“发墨定笔”。
浓淡不同的墨色在质地各异的宣纸上经过渗化,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从而形成不同的书法风格。狂放张扬的字体更适合使用沉郁浓烈的墨色,而清秀飘逸的书法则偏好清淡的墨色。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在用笔、结字和章法、墨法方面都有相当的讲究,所有技艺统一于书者的情感、气质和艺术修养。宣纸上的笔墨歌舞,体现的是人的精神风采。
对书法艺术的更高追求派生出了书写工具的独特审美观。笔、墨、纸、砚被称作文房四宝,它们甚至逐渐脱离了书法艺术,成为专门的艺术门类。直到现代,对宣纸和砚台的赏玩仍旧十分流行。
无论时代怎么更迭,书法艺术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顽强地生长和发育。宋代之后的书法家在传承古人笔法的基础上,对传统书法进行了全新的演绎。创作这种张挂于墙壁上的巨幅作品,书家不仅要把握细部的精到,更要关注作品整体的气势神采和给观者的第一感受。它把书法的欣赏方式从手头的赏玩变成了站立式的远观。这种转变直接影响到了现代书法的创作观。
清代末年,古代书法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这一时期,北方出土了大量的墓志和造像,年代大约在公元5世纪左右的北魏时期。这些石刻文字生动稚拙,充满了古朴的意趣。而到19世纪末,殷墟甲骨文和大量青铜器的出土,更多的古文字展现在世人面前。清末一些力求革新变法的书家,一变风气,以苍茫质朴为美,用柔软的毛笔模拟这种刀刻和青铜浇铸的古文字,开创了影响至今的碑学书法。直至今日,在美术学院的书法教育中,魏碑石刻仍旧是重要的取法对象。
今天,中国古代的传统书法,已经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学科。后人正在用现代的艺术眼光审视着这门古老的艺术。这种跨越千年的文化传承,起始于一根根变幻莫测的神秘线条,而在线条的背后,是这个古老的国度对这个线条构筑的世界深深的迷恋和无休止的追寻。
(责任编辑:多宝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