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中国文物:古代书法精品(下)(2)

2009-07-23 14:50
来源:洱吧下载 作者:佚名
除了纸张,毛笔是最为关键的书写工具。据考证,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就出现了最早的笔字——聿。它的形状生动的再现了古人右手执笔

除了纸张,毛笔是最为关键的书写工具。据考证,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就出现了最早的笔字——聿。它的形状生动的再现了古人右手执笔书写的情形。上端一只右手,中间是一根棍子,棍子的下端分出三个叉,表示笔毫。以后,在“聿”上加了一个竹字头,也就是现在通用的笔字的繁体——筆。而原来的“聿”字反而成了一个虚字。

是毛笔的诞生,奠定了汉字从书写演变为书法的物质基础。古人说“唯笔软则奇怪生焉”。书法最核心的审美对象是线条,笔毫柔软的毛笔,赋予了书法变幻莫测的线条,而后人关于书法审美的一些特定语汇正是由于毛笔的不同书写方式而产生的。比如:方与圆、虚与实、枯与湿、疾与涩、巧与拙。这些特定的审美取向,经过历代书家的完善而日趋丰富,进而构建出古代书法独特的审美意蕴。

最早的毛笔,笔毫用羽毛做成,后来逐渐改用兽毛,其中最常用的是兔毫。据说讲究的兔毫要用秋天的狡兔背上,两道比较硬而有弹性的毛来做。史书还记载,王羲之用的毛笔是用老鼠胡须做成的。那么,古代的毛笔是什么样子呢?它与古人独特的笔法有什么关联吗?

1954年,湖南长沙左家公山战国墓,出土了现存最早的毛笔。笔杆直径4毫米,粗细程度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圆珠笔芯。笔毫比较长,有三分之一扎在笔管之中。这种毛笔令后人大为惊讶。手执这种毛笔,书写的感觉与现在通行的毛笔完全不同。古人为什么要制作这种似乎不太适合于书写的毛笔呢?

相同形状的毛笔在其它考古现场相继出土。1975年,湖北荆州的一个汉墓中出土了这只毛笔。它的年代比湖南战国墓的毛笔大约晚了300年。1985年,在江苏连云港又出土了一只相同形状的毛笔,它的年代是西汉时期。三个不同地点出土的毛笔横跨了三个不同的年代,而毛笔的形状却始终一致。毫无疑问,这就是当年普遍通用的毛笔。专家推测,它的造型可能是为了方便在简牍上书写细小的字体而设计的。汉代之后,毛笔的笔杆逐渐加粗,它的形状与后世的毛笔已经没有太多的区别,这种变化或许也是为了适用与不同字体的书写而逐渐演变的。

上个世纪初,这种新型的书写工具传入古老的中国。千百年使用毛笔的中国人很喜欢这种方便的笔,给它取了个名字叫自来水笔。这个名字的来源显然和钢笔的吸管装置有关,用不着像毛笔那样需要不停地蘸墨汁。中国人最早发现自然界中有一种天然矿物,可以留下清晰的黑色痕迹,这就是最早的墨。大约到了汉代出现了烟煤加胶粘合成的人造墨。这一时期,制墨技术还不发达,墨只能制成小小的丸状,需要用一个小石块配合砚台磨制使用。这种功能类似的砚台在不同的考古现场都有出土.磨墨时必须用清水,当年连倒水的铜水注都是专门制作的。转着圈慢磨,直到墨汁渐渐稠浓。在这样的静心准备过程中,书写具有了修养品性的文化含义。

但是,后人在研究这段历史时,似乎会有更多的疑问产生。用古人当年的这种书写姿势,书写的感觉与今天的书法创作完全不同。由于没有书桌的支撑,双手的稳定度极难掌握。有学者推测,古人在当年独特的姿势下,可能会有独特的书写技法。

从东汉开始,随着书法的成熟兴盛,书法理论出现了。

在今天信息通行的时代,从网络上便可以轻易的搜索到历代浩繁的书法理论著作。在这些书论上,从东汉直到清代,每个时期的理论家总是不厌其烦的论述着笔法的玄妙。在古人的记述中,用笔的法则是成就书法的核心技艺,得笔法才能领悟书法的真意,不通笔法,即使穷其一生也劳而无功。

他们用各种在今天看来已经几乎消亡的古文字来描述这些高妙的笔法。在古代书法理论中,古人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笔法动作,它的核心便是毛笔的使转。

毛笔在手中并不是僵死不动的,古人书写时,大拇指会根据书写线条的变化,来回拨动笔杆。古人一再推崇的五指执笔法,正是由于这样的执笔方式更有利于毛笔灵活自如的转动。

在这样的书写方式下,双手都没有任何的依托,转动毛笔的方式可以分散笔尖对简牍和纸张的压力,更容易控制笔画的粗细变化。同时,笔杆的来回转动,可以使毛笔的笔锋始终裹束在一起,不容易开叉,保证行笔的快速流畅。

专家推测,书法在诞生之初,文字的书写更重要的是实用性的记录,古人对书写时的便捷与快速的要求无疑是第一位的。正是在这种需求的推动之下,古人总结出了这种笔法动作。之后,转笔的技巧逐渐成熟,不同的书写者不断融入各自独特的审美意韵,实用性的书写更多的倾向了艺术性的创作。

书法的面貌到唐代晚期时,迎来了一个变革的契机。而这个契机正是书桌的出现并进而带来的书写方式的改变。在唐代之前,古人席地而坐,使用的都是低矮型的家具,到在唐末宋初的时候,胡人使用的高脚书桌开始走入中原地区的寻常人家。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