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300年,一个叫盘庚的商王率领其部族几十万人由黄河东岸迁居到太行脚下、洹水之滨的这个地方。从盘庚迁都到纣王亡国,神秘的商王朝历时273年。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后,这片土地变成了一片废墟,史称“殷墟”。在古代典籍中“殷墟”这两字时常出没,但它到底在哪里?王朝风韵隐埋,终成文化之谜。
公元1899年,石破天惊!这些神秘甲骨突然出现,揭开了这个王朝湮没已久的秘密。
这是一个广泛流传的传奇故事,它非常具有戏剧性,并曾经刊登在1931年的《华北日报·华北画刊》上。当时,一个署名为“汐翁”的作者是这样讲述这个故事的。
清朝末年,确切地说是1899年深秋,北京城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得了疟疾病,用了许多药,就是不见轻。京城里一位深谙药性的老中医给他开了一剂药方。
仆人从宣武门外菜市口的达仁堂购药回来,用砂锅细细地煎着。王懿荣捏着药方在屋子里来回踱着步子。原来,药方上一味中药吸引了他的目光:龙骨?怎么还有一味药叫龙骨呢?
当王懿荣无意间发现“龙骨”上刻有一种和篆文相似的古朴文字时,禁不住大吃一惊。对金石学颇有造诣的王懿荣意识到这种古老的文字符号肯定有价值。
不久,王懿荣专门派人以每字2两银子的高价,先后在达仁堂等药铺中购得1500多片带有文字的“龙骨”。至此,让世人震惊的甲骨文就在这一纯属偶然的机会中重见天日了。
这是关于王懿荣吃药发现甲骨文的有鼻子有眼的描述,至今仍被不少中外专家引述。但是,这个传奇的故事,后来受到了学者们的普遍质疑。
专家认为:从学术界的观点来看应该是不太可靠的,当然也有很多人去实际的踏访,说北京的菜市口那里没有一个达仁堂药店。但是其实这还不是最主要的,从中医的中药店来收龙骨这样一个过程中,就能反映出这个说法不太可靠。其实所有药店收购的这些龙骨,有字的都要刮掉,而且都要砸成粉末,这样的处理之后才能把这个龙骨去入药。所以说在中药里面很难发现整块的、而且上面还有文字这样的一些骨头,这种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那么,带字甲骨究竟是怎样被发现的呢?它的发现者又是何人呢?
事情还得从一个经常往来京津地区贩卖古董的商人说起。1899年夏末,在通州至京城的驿道上,出现了一位行色匆匆的行人。
他叫范潍卿,是山东潍县的古董商人。范潍卿从事古董生意已有多年,经常四处游走,寻找能取悦买家的任何古董,在此行当中颇有名气。
这天,范潍卿又从河南、山东等地搜求了一些古物,一到京城,他就匆匆地径直赶往东城王府井大街锡拉胡同西头路北的这座深宅大院。
此院的主人非比寻常,他是满清王朝的一位显贵,官拜国子监祭酒,相当与教育部长。他不仅位高权重,而且,精通上古夏、商、周三代铜器铭文,他叫王懿荣。
这一次,古董商范潍卿由外地千里奔赴京城,为的就是给王懿荣大人专门送来一些极不同寻常的东西。王懿荣已经等候这位古董商多时,听说客人已到,不由喜出忘外。
范潍卿小心翼翼的打开褡裢,轻轻的将东西取出放在桌上。出人意料的是,这次范潍卿专程带给自己的古物,居然是一些支离破碎的旧骨头,王懿荣看罢是乎有些失望。
范潍卿随手取出一片放在烛光下,又以放大镜置于其上。透过镜片,王懿荣仔细观察,这看似不起眼的骨片之上,居然有影影绰绰的契刻的东西,形状奇怪,好似天书的奇异符号。
借着烛光细看,这些符号有组织的排列在一起自成系统。范潍卿见过无数奇珍异宝,然而他却说不出这些骨头到底是什么东西。所以,他便拿给对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荣。
这些骨头上怎会有刻划的符号呢?王懿荣翻来覆去看了很久,出人意料的是,他也看不懂符号的含义。这些符号疏密有致,它们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联系。王懿荣越看越惊呀,完全被这些奇怪的图案吸引了,这些符号难道是一种自己从来没有见过的古老文字?
如果它们是古文字,那么为什么没有流传下来呢?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也从未见提及呢?中国已知的最古老的文字记录在青铜器上,这些文字存在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时间里,因为文字的载体是青铜器,所以后人称这种文字为金文,意指流传于金属器物上的文字。
金文是一种非常成熟的文字,在它出现以前,文字必然经过一个漫长的演化阶段。如今,这些骨片现身于世间,它们身上所刻画的会不会是早期原始的中国文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