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殷墟之谜系列(一):偶然的大发现

2009-05-16 16:21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自1928年在安阳殷墟进行考古发掘以来,数十年间殷墟考古工作不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殷墟现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现有的发掘情况来看,殷墟让我们看到了商代青铜文

自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安阳殷墟进行大规模的科学考古发掘以来,数十年间殷墟考古工作不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始终却没有发掘到一座完整的大墓,因而留下诸多的遗憾和叹惋。直到1976年春,妇好墓发掘后,才算了却了中外考古学界共同的心愿,把殷墟考古推向了极致,使得近百年来轰轰烈烈的殷墟考古,又笼罩上一个巨大的光环,并且使一些与其相关的名字,在光芒的映照下熠熠生辉,受到世人的关注。

妇好墓位于小屯村西北的一片岗地上,现在的殷墟博物苑西南侧。妇好墓的发现纯属偶然,因此给人们带来的惊喜和震撼也是难以想像的。目前妇好墓已在原地做了复原,并修建成一座遗址博物馆。通往妇好墓的道路用碎石铺砌,道路两旁伫立着一座座石雕像,它们均以墓中随葬器物为原形雕刻而成,形象生动传神,栩栩如生。周围绿树成阴,其间流溢着一种肃静而神秘的光与影。我随考古队孟队长一同走进展馆,迎面墙壁上的简介中,记下了这次发掘的经过,陈志达、郑振香夫妇的名字赫然醒目,他们的功绩将和这项重大考古发现紧密相连,永远铭刻在人们的记忆中。妇好墓展馆中保留了妇好墓发掘之初的原貌,尽管墓室内的文物为复制品,但是仍给人们留下深刻的记忆。这里被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吸引着大批的游客,而且人数在逐年增加。

1975年冬,安阳掀起平整土地的高潮,村村寨寨干得热火朝天。小屯村西北的一片高岗地,是小屯村的棉花田。岗地南部由于历年农民取土而形成一面断崖,断崖高出周围平地近1米,因此也被列入平整范围。但是因为殷墟是国家重点保护区,所以任何行为都得向文物部门汇报后方能动工。当时陈志达和郑振香夫妇正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从事田野发掘工作。郑振香1959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研究生毕业后,一直在安阳殷墟从事发掘工作,对这一带的情况自然十分关注。她接到报告后,立即召开会议研究保护措施。经过反复商量,大家一致认为应该先摸清遗址的文化内涵,然后再制定出合理的保护措施。

钻探工作由郑振香主持,参加的人员有陈志达、戴忠贤和屈如忠等人。郑振香决定把工作重点放在岗地边缘进行,当时岗地上所种的棉花大部分尚未采摘,这是最有利的时机。后经过钻探,在棉花地边缘的耕土层下果然发现了殷代夯土层,岗地东部夯土较厚,往西渐薄。为了进一步了解遗址内涵,发掘队决定先清理岗地南面那段东西长140米的断崖,希望能找到连成片的大型房基。他们用了三天的时间,将其全部清理出来,这时耕土层下的殷代文化清晰可见,而靠东部有一段比较密集的夯土基址,显然是建筑遗迹。当时小屯一带连成大片的夯土是极少见的,这种现象使人备受鼓舞。郑振香找到小屯村干部,向他们讲明遗址的重要性,并要求他们一定要加以保护。小屯历经长期的宣传和发掘,几乎人人都懂得殷墟的重要性,自然也有保护意识,他们当即答应取消平整岗地的计划。

为了展现遗址内涵,发掘队在岗地东南边进行了试掘,当揭去耕土层后,他们看到一座座夯土房基,规划整齐地呈现在眼前,让人甚觉惊喜,但是遗址面积较大,未能一下揭出全貌。这时已经进入严冬,一夜之间大雪覆盖了这片岗地,发掘被迫停止。

1976年春天,考古队撩去残雪,揭开覆盖的填土,继续发掘这片建筑基址,目的是为了弄清这一带基址的性质、规模以及与其他遗迹的关系。参加发掘的有陈志达、郑振香和南京大学张之恒教授。这次发掘面积约1000平方米,因为这是一片建筑基址,所以必须先将各个探方中的房基形制弄清楚,以便观察遗址的平面布局。他们反复在这片房基中不停地刮探,希望有进一步的突破,好像他们已经预感到将有一个奇迹要发生。也正是由于他们锲而不舍、勇于探索的精神,才最终导引出一场轰动全国的重大考古发现。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