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郑州市考古队在对辖区内的郑韩故城一座编号为M1的大墓进行发掘时,当墓口揭开,令人吃惊的是墓内竟然分布着近六十个盗洞。不可思议的是,这些地下的盗洞,一旦发现方位有错,便会立即改变方向,继续沿着墓室的位置向前延伸,在曲曲折折中几经转换方位,最终竟能执著的抵达墓室,接下去的结果就可想而知。数千年来不间断的盗掘,已让这座春秋时期的大墓空空如也。但在大墓的西侧,考古人员意外地发现了一座车马坑遗址,它与大墓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钻探普查得知,这里分布着面积达13万多平方米的陪葬车马坑,车马坑与周围一些大型墓葬紧密相连,纵横交错,规模之宏大实属罕见。坑中,既有可供两人并排躺的卧车,也有供三个人并排坐的中型车,还有威武庄严的仪仗车,轻巧灵便的狩猎车,以及粗壮结实的兵车。它们外型千差万别,用途各不相同。
有车就有路。史料记载,商代亳都郑州有若干条通向四周的交通干道:其中一条是通往徐淮地区,方向大致与今天的陇海路即郑州经徐州、至上海的路相同。另一条是沿渭水直至周邑丰镐,即今天的陕西西安。
近年来出土于郑州辖区内形制各异、丰富多彩的车辆部件及装饰物表明,早在3600年前的商人对车轮的应用已经到了驾轻就熟的地步。正是靠着车轮子,他们利用四通八达的地缘优势远交近攻,开拓疆土,成就了近600年的霸主基业。
世事变迁,物是人非。自春秋后,黄河岸边的这座古老都市,就像是被施了神秘的魔咒,一觉越千年,归属多变,终沦落为一个小县,名曰郑县。值得欣慰的是,历经种种磨难的她,并未就此沉没于水底,而是在经过漫长的沉寂后,依然是车轮将她直接载入了现代社会。
清光绪15年,即1889年,时任两广总督的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张之洞,将他力主修筑的中国第一条沟通南北的芦汉铁路道岔,历史性的扳向了郑州,火车的呼啸叩醒了这座已尘封许久的古都商城。
正是张之洞扳动的这一历史道岔,让最初名为芦汉铁路,后由于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擅自将铁路的起点,从卢沟桥迁到了前门,更名为京汉的铁路通过郑州,从此彻底改变了郑州和开封两座城市的命运。让曾经的七朝古都、当时的河南省会开封,在郑州日渐崛起的映衬下历史性的失去了机遇。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张之洞扳动了这一历史的道岔呢。
河南省政协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高蓉生介绍:因为从新乡到许昌这个之间,走郑州呢是一个捷径,另外郑州的河道相对来说窄一些,因为到开封那边,它那个黄河的河道已经远远高于开封城了。
正是这一因素所致,当初张之洞与芦汉铁路的督办盛宣怀经过数次勘察,最终将我国首座穿越黄河天堑的铁路大桥桥址,选定在了郑州境内的邙山脚下。其缘由这里的土质坚硬,河槽固定,河道较窄,水势相对稳定,宜架设桥梁。这一决策给古老的商都郑州带来了福音。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教授徐有礼介绍:京汉铁路以及后来的陇海铁路通车使郑州这个城市面临着一个转折性的变化,我想这个转变,最大的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呢就是使郑州由一个农业城镇变成了一个商贸城镇,所以人们说郑州是火车拉出来的城市,那么这个道理就在这。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1904年,一个束缚了郑州千百年之久的神秘符咒,终于随着当时黄河第一铁路大桥的诞生,被轰鸣的火车撞开了。这个曾经孕育商人和商业的摇篮,一时间在铁路的影响下引来了各路豪杰蜂拥而至。
火车通到郑州前,车站周围是一片杂草丛生、人迹罕至的地方。通车后,迅速成为了郑州最红火的地段,并以此为中心辐射四周,大同路、德化街、一马路、二马路、苑陵街等著名的商业街相继诞生。
尤其是时隔两年,横贯华夏的陇海铁路前身———汴洛铁路的通车,?两大铁路干线在郑州交汇,构筑起了中国铁路史上的第一个黄金十字架,让一个当时仅有两万人的郑县一跃成为我国第一大铁路枢纽。凤凰涅磐般的奇迹,使这座古老的商都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