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铁路局党委宣传部部长王雄介绍:当时铁路修到郑县(郑州)后,到了郑县(郑州)以后发现不是太科学,往西走一百多公里,有九朝古都洛阳,往东走不到一百公里,有六朝古都开封,这两个古都是最繁华的地方,相比之下这个郑县(郑州)就非常可怜了,这个时候马上临时动议,就是在以郑县(郑州)这个地方为支点修一条支线,全长一百八十六公里,当时叫汴洛铁路,就是开封到洛阳这条铁路。
当年火车通到郑州,河南巡抚陈夔龙奏请朝廷要求郑县开埠。清政府准奏,1908年郑州开埠。开埠后的郑州,以火车站为中心周边的商圈迅速形成,“葛记的坛子肉饼”、开封的“又一村”、 “新丰斋”、“老半斋”等餐饮服务业相继登场亮相。负有盛名的剧场“普乐”、“聚明”以名角台柱叫板,场场爆满。弥漫于商风人气中的郑州被装扮得五彩缤纷、繁华无比。此时的西方列强、官僚资本家和民族工商业者,也充分利用这一发展机遇,纷纷来郑办厂、经商、从事商贸活动。市场的繁荣与竞争,拉开了郑州早期商战的序幕。
毋庸置疑,是火车轮子的巨响给郑州这座当时已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带来了机遇,使它返老还童,以崭新的姿态故地崛起,并迅速完成了由农业城市向商贸城市的转化。自此后它的头上多了一圈古老而又年轻的光环。
1927年,冯玉祥主政河南,带领军民拆除老城墙砖700余万块,铺修了火车站附近的大同路、德化街路面,安装了路灯,这是郑州最早有路灯的街道。当时的大同路车水马龙、商铺林立,其中经营布匹绸缎的店铺达50余家、金号银店十余家,日用百货店更是不计其数。它们就像是吸足底墒的种子,一夜之间发了芽。
1928年,冯玉祥将军下令将郑县改为郑州市,并富有超前意识的对郑州城市发展远景实施了规划。由冯玉祥制定的“郑埠设计图”中,围绕着火车站分布有行政中心、商务中心、大学、图书馆、大剧院、公园、跑马场、体育馆等,当年在河南首创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布局。今天的人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冯玉祥一介‘布衣将军’,未受过任何高等教育,那么他的现代意识又是从何而来呢?”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徐有礼介绍:他是从苏联回来的他在苏联呢进行了广泛的游览、参观、学习,当时国共两党都来帮助他,包括李大钊、蔡和森 、于右任所以他身边不乏这种有远见卓识的这些人才,非常多,所以他做出了这么一个规划呢应该说是不奇怪的。
1938年2月的元宵节,热闹喧哗的郑州火车站、大同路、德化街上锣鼓喧天,人头攒动,到处是舞动的狮子、旱船和龙灯。上午九时,突然响起的警报声震惊了沉浸在节日气氛中的人们。
随即,伴着飞机马达的轰隆声,数架日军轰炸机瞬间出现在了郑州人的头顶上空,就在人们惊恐万分之时,一枚枚重磅炸弹从天而降,顿时爆炸声、枪炮声、房屋倒塌声伴随着大人孩子的哭喊声,刹那间的郑州改变了模样。平汉、陇海两大铁路枢纽在爆炸声中彻底瘫痪。
此后,日军飞机一次次的飞临郑州上空,肆无忌惮地进行着扫射轰炸,那时间的郑州城内,白天街上无人,晚上不敢点灯,往日的繁华在人们的恐慌中销声匿迹,整个城市失去了生机。但就在这一次次躲避空袭中,郑州的地方小吃“烩面”却在警报和爆炸声中诞生了。
1938年2月7日,日军自安阳南下,发起豫北之战。2月19日新乡失守,日军进入新乡以南的忠义镇。当时的形势是,如果日军渡河南犯,郑州失守,将造成中原以西、以南大门洞开,如此将直接危及武汉,西安也难于幸免。
严峻的形势迫使国民党必须利用黄河天险阻止日军越河南进,此刻驻守黄河铁路大桥的国民党新编第八师的任务瞬间由护桥变成了炸桥。但就在该师中将师长蒋在轸率部对黄河铁路桥实施爆破中,日军的飞机也出现在了黄河的上空,并对铁路桥进行了轮番轰炸。是什么原因让敌我双方在同一时间内都对这座黄河铁路桥大动干戈呢?
国防大学教授孟祥青介绍:当时日军并不知道国民党炸大桥的真实意图,那么日军轰炸大桥的目的是防止当时豫北作战的宋哲元部队南渡黄河,并想断其后路,另外也防止我军北援。
1938年2月17日凌晨5 时,随着几发红白色信号弹的升空,已使用了30多年的黄河铁桥伴着轰隆的巨响横七竖八的倒在了河面上,铁桥自第39孔至第82孔被彻底炸毁。当天上午11点,情况不明的日军飞机依然飞临大桥上空,并投下了成吨的炸弹。
1941年10月4日,日军占领了郑州,并控制了铁路沿线。自此,在日寇的铁蹄蹂躏下,百业凋谢、民不聊生。这一时期的郑州,资金雄厚的各商行、货栈,纷纷抽逃资金,或向外迁移。而大批小型企业和个体摊贩,只能面临倒闭的厄运,郑州又一次沦为小县。
抗战胜利,黄河归故,铁路得以修复,而连遭重创的郑州却难以恢复元气。新中国建立后,已是遍体鳞伤的她,幸运的迎来了历史赐予她的又一次新的机遇。
1952年10月31日清晨,毛泽东主席乘坐的专列驶入郑州车站。在时任铁道部长滕代远的陪同下他登上了车站天桥,向下俯视全貌。此时的郑州火车站只有十余间排房。货运室、售票室、候车室均拥挤在这些排房内。“六间房子俩大棚,没水没电还得等”,这句流传于老百姓中的顺口溜就是郑州火车站当时的真实写照。
看到眼前的情景,毛泽东当即指示:“应该把郑州车站建成远东最大、最完善的客运大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