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黄河流域一条不起眼的河流,发源于太行山东麓,一路向东,流淌160多公里后,注入黄河的支流卫河。它的名字叫洹河。
几千年前,洹河的水一定更加清澈和丰沛,洹河冲积出的这片平原曾经十分肥沃,从新石器时代以来,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
现在这里属于河南省的安阳。安阳西边耸立着太行山,地势从西向东逐渐平缓下来,东部的这片平原就是传说中商王朝的国都所在地。
史书记载,公元前十四世纪末,商代的第20位国王盘庚带领他的人民,从山东的曲阜一带,来到洹河边,决定留在这里,建设新的国都,名字叫殷。
后来,人们就把洹河边的这片平原叫做殷墟,意思是商朝都城殷的废墟。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无论是关于商的故事还是所谓的都市,都被认为是不可印证的传说。
在这块世代以农耕为主业的土地上,人们过着简朴而悠闲的乡村生活。到了19世纪末期,安阳一带早已丧失了曾有的富庶,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但是,这个叫小屯村的地方却注定会出现波澜,一切都源于农民在劳作时无意间挖出来的古怪的碎片。据说这些东西具有神奇的疗效,农民们把碎片卖给城里来的商人,补贴微薄的生活。
在北京城的中药铺里,这些碎片被装进了药柜,取名龙骨。龙仅仅是中国人的图腾,它并不真的存在。这些白色的易碎的残片难道真的来自于神秘的龙吗?几十年里从来没有人深究这个问题。
直到19世纪的最后一年,一位传统学者王懿荣首先对此产生了疑问,他在从药铺里买来的龙骨上发现了神秘的符号。精通古文字的王懿荣敏感地意识到,这些符号出自于自己的祖先之手,是被人们遗忘了的文字。
安阳的小屯村渐渐热闹起来了,奸诈的商人、梦想发财的盗墓贼和兴奋的学者纷纷来到这里,所有人的目的都是要得到那些碎片,曾经十分廉价的龙骨变得昂贵起来。
直到1928年,这种混乱状况才得到遏制。传说中的殷墟终于迎来了第一次现代考古发掘。
1936年6月12日,在殷墟的第十三次发掘中,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庞大的甲骨窖穴,堆放了一万多片甲骨,这是殷墟历次科学发掘以来出土甲骨最多的一次。这个甲骨窖穴因此被人们称为“中国最早的甲骨文档案库”、“是甲骨学史上的一大奇迹”。
在这个甲骨窖穴中,人们还发现了一个完整的人骨架。考古学家猜测,他可能是当年负责看管这个窖穴的一名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