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发现郑州商城:惊世骇俗的王者之都(三)

2009-09-30 10:33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在中国历史上延绵近600年的商朝立国之地河南郑州,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被尘封于历史之中。这一惊世骇俗的发现,是怎样让3600前年的王者之都得以显身?

2007年4月的一个夜晚,在华夏文明的诞生地——中岳嵩山的山坳里,以少林武僧为主,演绎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伴着天籁般玄妙的乐曲缓缓拉启了帷幕。这是一场有700多人参加的大型山地实景演出,在浩大的山体背景和魔幻般光影的衬托下,广袤的夜空把禅宗少林文化和自然山水、现代声光技术、歌舞艺术融为一体,渲染到了极致,其情其景令人感怀至深,而更值得玩味的是,它巧妙地利用了这地造天成的佳境,结合地域特色,在商业上成功的运作,赋予了它新的历史内涵。

追寻着成功者的步伐,登上郑州紫荆山林木葱茏的商代城垣,回溯历史,一个多姿多彩、波澜壮阔的文明时代隐约展现在眼前……身处南北东西的交通要冲,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交接地带,被誉为“天下之中”的郑州,自古以来区位上的优势诱得各路商贾纷至沓来,他们引重致远,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撬,带着生漆丝帛、青盐海货及金银象牙,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铸就了古老商都的繁荣鼎盛。

在今天豫东重镇商丘的市中心,矗立着一座象征这座城市起源的雕像,他就是商人的先祖—王亥。史书记载:“王亥作服牛”,“服牛”即用牛拉车。在货币还没有出现的时代,王亥最早使用牛车,用“以物易物”的方式,拉着货物四处奔波,在各个部族间进行交换。所以,他也是贸易尚处于原始阶段的商业开拓者。

王亥为商族的强盛奠定了基础,并得到了后世子孙的隆重祭祀。因此,王亥的名字被保存了下来,甲骨文中有关他的记载有120多条。由此可知,王亥所创造的萌芽期的商业文明,对后世的影响可谓意义深远。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星光介绍:王亥就是在甲骨文里面对他的祭祀还是非常隆重的,这说明他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并且商人后来也祭祀他,在甲骨片上写的就是王亥,那么他的“肇牵牛远服贾”这个活动,我认为那也是一种物物交换。

商业依赖于城市的发展,它的缘起塑造了城市发展的道道脉迹。但城与市功能及结构的演变却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它们的合二为一脱胎于单一的聚落防卫功能,这就是说,当聚落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就有了控制聚落的权利机构,之后慢慢开始有了城,这个所谓的城,只是政治、军事的中心,是为了防御自然中的野兽和人为的攻击,其形制是由环形壕沟到地面筑墙逐渐演变而来。对此《吴越春秋》中说:“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

上个世纪9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郑州西郊二十余公里的邙山余脉,发现了一座距今5300余年仰韶文化时期的古城,被命名为郑州西山古城。有专家认为,这座古城始于黄帝时期,应当是黄帝有熊国的国都,属我国最早的城址之一,其功能是座单一的军事防御城堡。

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玉石介绍:这个不是方城,它大体上是一个圆形的,它的形状本身就是直接脱胎于原来的环壕的这种圆形聚落,它还没有进化到晚期这种比较方的城池那种阶段。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郝本性介绍:从功能来说最早期的城,特别是在战国以前,它基本上是为军事目的、政治的目的,因此这个时候的城只能叫城,不能叫城市。

东汉许慎所著《说文》中有:“市,买卖之所也”。意思是,市是买卖交易之地,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物质需求的增加而产生的。早期的城内开始产生分工,以满足生活的必须,这种分工首先造成了畜牧业、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从而催生了城内外交易的出现。 “日中为市”,天下人聚在一起,以物易物,各得其所,城开始具有了经济上的特征,交易场所也从不固定到固定,最终产生了市的概念。“城”与“市”的结合使城市成为一个经济实体。所以说城市的发展和商业的兴起是相互依托的。时至今日,“市”的大小、繁荣程度依然是衡量一个地方发展潜力的重要因素。

商朝人被视为中国商业革命的先驱,商人、商品、商业与商朝之间,应当有着直接的渊源。除了文献中殷人“肇牵牛远服贾”,是从事贸易活动的记载外;史学界也普遍认为,商汤是以工商立国的,也就是以手工业和商业为基础建立国家的。今天,考古人员在郑州商城遗址内除发现宫殿基址,还发现有密集的居民点,据此专家得出结论,商代时的郑州,城内已具有了“市”一类的交易场所。1959年,郑州市白家庄商代贵族墓中出土的460枚穿孔海贝,也为这一结论的成立提供了实物佐证。今天,这已成为专家们研究我国早期商业从“以物易物”到货币买卖发展进程的重要依据。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管理学院教授于希贤介绍:海贝作为一种货币存在,它是一种非常通行的一种货币,而且存在的时间很长,商代是可以说在中国用海贝贸易啊这个还是很通行的。

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相互印证,为我们重现了商都兴盛时期,那种“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繁忙景观。到了商代中晚期,由于商都权力重心的转移,郑州亳都繁华不再。但城市的精髓和血脉,却依然决定着这座城市的发育和成长,决定着这座城市的品格特征,那就是 “商”给这座城市打上的历史烙印。

就“商”的字义而言,不同观点的学者各持其说,莫衷一是。有人认为“商”是星名,象征大火星,商族人主大火,因此以商为名号。有人则认为,“商”字的上部像凤凰之鸟冠,以凤鸟为图腾的商族人,便把商作为了自己的族名。还有人认为,“商”像货架上摆放货物,是进行交易的会意字。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