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殷墟之谜系列(一):偶然的大发现(2)

2009-05-16 16:21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这时,郑振香在T11探方中发现了一座房基,编号F1,此房基又被一座圆形灰坑所破坏。这座灰坑引起了郑振香的兴趣,这是惟一的疑点,而她紧紧抓住了这

这时,郑振香在T11探方中发现了一座房基,编号F1,此房基又被一座圆形灰坑所破坏。这座灰坑引起了郑振香的兴趣,这是惟一的疑点,而她紧紧抓住了这一契机。考古学家似乎都有一种共同的职业本能,那就是极强的预感性和敏锐的洞察力。郑振香亲自清理了这个灰坑,当灰坑清理到底后,她发现下边是一片红色的夯土,而且土质坚硬,不同于一般的房基土。这不能不引起考古工作者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一定要弄清楚这片红色的夯土究竟是什么。于是他们发掘了F1房基,房基呈长方形,转角呈漫圆形,南北残长5.5米,东西宽约5米。当房基清理完后,竟然呈现出四边略小于房基的一个长方形夯土坑,它的南端同房基一样被取土破坏了。值得注意的是,房基大小不仅与其下面的夯土坑大体接近,而且恰恰坐落在坑口之上。根据多年的经验,郑振香产生一种预感,这种预感是一种神秘莫测、鲜为人知的诱惑。她和陈志达商量后,派人在这片夯土的边缘先行进行了钻探,以免在现象不明的情况下破坏了地下文物。

几名有经验的技术工人,从夯土的四周向下打探,但是当探到5米多时仍不见底,而且时常碰到坚硬的、像石头一样的东西。他们反复多次进行,仍然是同样的结果。工地上开始议论纷纷,有人认为这是一片死夯土,是建房时打的地基,下面不会有东西,不要再浪费时间了,以免影响其他工地的进度。郑振香始终没有动摇,她信念坚定,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在工作中她一向就是这么执著和倔强,她向来不怕遇上困难,而是怕没有困难,她知道重大的收获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重要的不是所得,而是在历经艰难险阻后胜利的快感。

已经进入5月中旬,不能再拖延时间了,必须尽快解决当前的阻力。郑振香又挑选了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技工,把探杆加长,拧紧,准备打深孔。经过反复打探,钻到6米以下仍未发现重要迹象。这时又有人劝她放弃,不要再拖延时间了,但是她不听劝告,既然决心已下,谁也改变不了她的意志。于是她选择了夯坑的中心部位,让人向下打孔。一开始钻探还比较顺利,但是探到6米以下,已经接近潜水面时,土质变得又湿又黏,每钻一铲都很困难,必须用拧杆,通过推动拧杆向下钻探。有时探上来的泥土又中途滑落下去,不得不重新再来,因此进度很慢。郑振香始终没有离开现场,密切观察着每一探铲打上来的土样。不久探铲又遇上坚硬的东西,无法向下打探。

这时候郑振香亲自把握探杆向下探测,她是一位富有经验的考古学家,随着探杆的微微颤动和地下传出的声音变化,她心里已经有了把握,她坚信下面有东西,可能是一座墓葬。她嘱咐工人和她一起轻轻地摇动探杆,慢慢向下挤压。经过不停地摇晃,钻孔变大了,有些松动,于是两个人一齐用力向下压,猛然间探杆下陷70厘米,出现了空头,这时他们一鼓作气又一用力,倏然又下陷约50厘米。再往下就探不动了,出现了硬底,根据经验他们知道已经到底了,这时深度已达到8米。

工人轻轻地拔出探铲,惟恐样土随泥浆下滑,他们全神贯注,心里怦怦直跳。还好,探铲顺利拔了上来,令人们惊喜的是满铲都是湿漉漉的红色漆皮。这一点就足以使大家兴奋的了,他们马上围拢过来观看,样土被轻轻地从探铲中挤压出来,几乎同时大家眼睛一亮,夹杂在泥土中有一些闪亮的光泽,细腻润泽,不停地射出炫目的光芒。郑振香用手小心翼翼地拨开泥土,一枚晶莹剔透的玉坠,完好无损地带着地下神秘的信息,率先来到人间。顿时工地上一片欢呼声,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墓葬!”人们多日来不安的情绪一扫而光,这些足可以证明这是一座墓葬,而且遗物尚存。有经验的老工人告诉郑振香,有“空头”的墓是没有被盗过的,被盗过的墓因为被盗土填实了,所以没有了“空头”。

当确定是墓葬以后,发掘队全体人员情绪昂奋,因为小屯还没有发现过大墓,这一次应该说是首次,并且初战告捷。当时已经进入麦收季节,必须抓紧时间赶快发掘。郑振香手攥着玉坠高兴地跑回安阳工作站,这时恰好在洹北搞发掘的戴忠贤和屈如忠二人也在工作站。郑振香把钻探情况告诉了他们,当时戴忠贤任考古队队长,他同意马上发掘,并给她配备了具有水下发掘经验的技工。

第二天,考古队组织人马全力以赴投入了发掘工作,这座墓编号为M5。发掘工作从开始就形势喜人,他们不断地在大墓填土中发现有遗物,越往下挖,遗物就越丰富,而且始终没有发现盗洞,这种现象在殷墟实属罕见,而以往所发掘的大墓均遭到过多次严重盗掘,可以说是无一幸免。

为了集中力量发掘M5号墓,这时候在洹北王陵区从事发掘工作的戴忠贤、屈如忠也停下手中的工作前来助战。此墓的规模不算太大,墓口长5.6米,宽4米,底略小于口,深8米。墓室填土中的随葬物是分层埋入的。第一层距墓口1米处,发现陶爵一件。第二层距墓口深约3米处,有大理石臼1件,它倒扣在填土中,发掘时人们还以为是一块大石头,翻过来一看,原来是大理石臼,里面被染成朱红色,光泽鲜艳剔透,故称玉臼。第三层距墓口深约3.5米,出石铲和石磬各一件。第四层距墓口深约4.3米,发现一组排列有序的遗物,有铜戈、弓形器、骨镞、铜镞和分布密集的海贝。仔细观察,这些海贝和铜器隐约构成了一幅图案,像两匹并列的马头。而那些铜戈、铜镞以及弓形器等好像是一辆战车上的装备,这与墓主人生前从事战争活动有重要关系。第五层距墓口深约4.6米,埋有玉戈1件,玉圭1件。第六层距墓口深约5.6米,发现遗物最多。在填土的中部发现有象牙杯、骨笄等物,它们重叠放置在一起,估计当初都是装在匣子里的,木匣腐朽了,它们便散乱地堆放在一起。3件制作精美的象牙杯,横放在骨笄之上,在其南边散乱地放着不同质地的器物约80余件。有玉援、石豆、石鸟、铜镜、弓形器、玛瑙珠等。主要以生活用品为主,根据随葬器物的规格,可以判断出墓主的身份,应为王室成员。

再向下挖一层,距墓口深约5.7米处,埋有铜尊2件,铜斝1件,这3件器物上都铸有铭文。另外还有石牛1件,颈下刻着“司辛”二字,石牛之南伴出的有玉箍、绿松石等物。靠墓壁的四周葬有多具殉人骨架,有成人也有儿童。他们的肢体残缺不全,但仍可以看出他们中有被腰斩的、有被砍头的,形状凄惨。另在西北角靠近墓壁处发现一人头盖骨,上面压一狗头,东壁下还有四具狗骨架,两具狗尾相对,两具狗头相对。这些狗骨架已经腐朽,仅剩一些犬齿。看到殉人和重要的铜礼器,说明已经接近椁顶板了,因此大家格外兴奋。从铜器铭文和石牛、石磬上的铭文看,这些遗物应该是他人馈赠墓主人的。

发掘到这时,墓室填土已经成为湿泥,再向下不到20厘米即见水。水面以上的工作进行很顺利,进入潜水发掘以后,工作出现难度。当时,发掘工地始终没有送电,地表6米以下就得在水中作业,而墓壁经水浸泡后极易坍塌,随时可能发生危险。考古队在征求多方的意见后,决定采用辘轳汲水和出泥,于6月4日开始了水下发掘。这时,漆皮和朱砂已经将墓下的水染成了鲜红色。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