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殷墟之谜系列(一):偶然的大发现(3)

2009-05-16 16:21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全体发掘人员都干劲冲天,满怀热情。随着水位徐徐下降,用原木构成的椁顶逐渐显现,东西向排列,南边二层台上的一根圆木保存尚好,长约3.4米,直径

全体发掘人员都干劲冲天,满怀热情。随着水位徐徐下降,用原木构成的椁顶逐渐显现,东西向排列,南边二层台上的一根圆木保存尚好,长约3.4米,直径约15厘米,在椁顶上还陈放着白玉簋和青玉簋。椁板用平整的木板构成,根据二层台的范围和圆木的长度,得知椁长约5米,宽3.4米,高约1.3米。

紧接着,墓内大型青铜器也崭露头角,最先露出水面的是椁室东北角的大方鼎和大圆鼎。挖去周围的稀泥,长方形器口赫然呈现在面前。然后三联甗、连体甗、偶方彝、号鸟尊、四足觥的上部逐渐分明,露出真容。三连甗是迄今殷墟发现的惟一的一件,可以同时蒸熟三种不同的食物,且可以随意搬动,室内室外都可以使用。一时间整个工地骚动起来,人们带着惊异的目光,关注着墓内瞬息间的变化,相互议论纷纷。发掘大墓的消息像电波一样迅速传开,看稀罕的人群接踵而来、川流不息,把发掘工地围得严严实实的,他们的热情与发掘人员一样地强烈和高涨,给全体工作人员以极大的鼓舞。

整坑的大型青铜器你挨着我,我压着你,密密集集睡卧在被朱砂染红的泥水中,甚是喜人。陈志达、郑振香见此情况当是最激动者。然而发掘水下墓葬必须先起取墓室中部的器物,再发掘四周,以免墓壁倒塌。为了保证发掘任务的顺利进行,郑振香派人到安阳市供电局联系,要求解决供电问题,并请他们到现场来参观。当供电局的领导看过发掘现场后,深感惊讶,表示第二天一定供电。果然第二天送来电,排水和照明有了保证,减轻了工作中许多困难和人们心理上的压力。

因为有了电,6月7日开始使用抽水机向外抽水,随着抽水管吐出浑浊的泥浆,积水很快被抽干了,地下的文物基本上暴露无遗。一个丰富多彩、鲜为人知的世界,一个3000多年前遗留下的人类文化精髓的所在,带着疲惫和陌生的目光呈现在为之兴奋的人群面前。9点以后气温逐渐上升,发掘人员开始下水工作,从椁室中部向下发掘,很快进入棺室,棺内摆满各种形状的玉器,令人眼花缭乱。棺在椁室中部偏南处,大概是由于椁内北端放置大型铜器扰动的缘故,棺的大小结构已经不明。发掘时,郑振香在棺板处发现一块漆皮,这块漆皮厚1.5厘米,从断面观察,漆皮红黑相间,似经过多次髹漆而成。

发掘水墓必须争分夺秒,尽量赶时间,以减少危险的发生。陈志达指挥发掘人员紧张有序地开始墓下清理。为了避免墓壁坍塌,他吩咐工人暂不搬动墓室四壁的大型重器,首先清理棺室内的小件器物和铜器。一件件玉器、小件青铜器从泥水中捞出,向上传递,后来因为棺内器物实在太多,一件件传递太慢,人们便将玉器盛放在水桶里,一桶桶往上传送。发掘队的技术人员严格遵照发掘程序,及时将每一件器物进行绘图、编目、登记,并标明出土位置……工作十分精心,他们懂得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重要发现,千千万万的目光在注视着他们。

墓室底部全是淤泥,在清理淤泥时必须小心翼翼,稍不留神小件的饰物就会混于淤泥中一道被清掉。墓室内的水被漆皮和朱砂染成了红色,粘得人满身都是,甚至涂抹在脸上和脖子上,但是谁也没有怨言,相反,工地上始终群情激昂。这时候专家和工人全是一样的装束,全是一样的心情,他们都是历史功臣。大约下午1时许,棺内及部分椁内的玉器、小型铜器基本清理出来。恰好这段时间墓室积水少,发掘者开始投入坑壁四周大型青铜器的发掘。这些大件器物本身就很重,且腹部填满泥土,因此更加重了器物的重量。不能再用竹筐往上提了,只得用绳索将其捆扎牢固,然后用辘轳把它们吊上地面,再用板车运回工作站。发掘工地上众志成城,气氛高涨,每取出一件器物就是一片欢呼。负责安全的保卫人员想驱散围观的群众,不停地喊:“别挤啦,以后让你们看!”可是激动的人群却越围越紧,只留下一条狭窄的通道,以供运送文物时出入。

工作可以说进行得比较顺利,人们最担心的坍塌始终没有出现。M5号墓共出土各种随葬器物1928件,其中青铜器468件,以礼器和武器为主。这批礼器种类齐全,可分为炊煮器、食器、酒器、水器等,并且大型礼器多为成双成套出土,甚是喜人。如圆鼎12件,可分为大小相近完整的两套。4件一套的斗两套,大小相同而纹饰不同。还有三种不同铭文的觚和爵也都是10件一套,这充分反映出墓主人尊贵的地位。其中两件“司母辛”大方鼎纹饰华美、造型浑朴凝重之中带着几分威严狞厉的气势,它们通高80.1厘米,重128公斤,大小仅次于“司母戊”大鼎。

这些大型器物中有不少是前所未见的稀世珍宝,特别重要的是随葬的200多件青铜礼器和乐器上,绝大多数铸有铭文,记述了墓主的身份。在这些铭文中出现最多的是“妇好”及“司母辛”字样,根据甲骨文关于“妇好”的记载,考古学家们推断墓主“妇好”应该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庙号为“司母辛”,因此这座墓被称为“妇好墓”。

(责任编辑:九鼎八簋)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