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帽壶形始见于元代,宣德宝石红僧帽壶为世所称,口、足或转折棱边常见“灯草边”白边,为宣德红釉普见现象。
宝石红僧帽壶,深受清宫帝后所爱,清佚名画“胤祯妃行乐图”之四幅中,雍正妃傍的立柜格上即置有宝石红僧帽壶。
红釉,首创于元代,因釉中掺入了一定含量的铜。铜金属在还原过程中呈现出红色。明永乐时红釉已负盛名,到了宣德时更胜一筹,俗称“宝石红”、“祭红”、“霁红”等,现一般统称红釉。
宣德红釉其时代特点可按红色深、浅分为二类,深色者釉质肥厚,犹如初凝之牛血;浅淡之色,釉面匀净如同红宝石晶莹鲜艳。但无论深浅,其口沿处都自然形成一周白釉,俗称“灯草口”,红、白分明,相互辉映。而且在积釉处呈虾青色。在景德镇有这样的流传,“祭红”是千窑一宝。说明红釉烧造技术难度很大。据文献记载,宣德以后红釉极少,不久也告失传,直至清代康熙方再度出现。成为我国传统高温颜色釉中最为珍贵的奇葩。
关于红釉的问世,在景德镇曾流传着一段有趣的故事,数九寒天,一日一位铜匠夜宿窑内,无意中把衣服上附着的铜屑散落在待烧的胚胎上,结果发现这几件器物变成美丽的红色。这一偶然的发现启发了陶工的创造力,有意地用金属铜做为着色剂,几经实践成功地创作出“鲜红”的釉。成为景德镇珍贵的高温单色釉新品种。
僧帽壶,因其形状类似僧侣的”五佛冠”而得名,系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初创于元代,明永、宣均有此造型,清代也有仿制,除红釉外还有蓝釉、白釉和青花器,有的还书写阿拉伯文字,极富特色。
(责任编辑:多宝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