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古丝绸:灵感来自“擀面条”

2011-07-19 12:02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赵争耀
西安法门寺丝绸虽封入地宫千余年,但多次迎佛开封,再加上地震带来的周围土石砸压,致使盐碱物通过地下水汽浸透在丝织物中,对丝织物纤维造成了严重破坏。出土的大多数丝织物

 


 

法门寺地宫

 

 


 

法门寺出土丝织品上蹙绣的捻金线


  编者按: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扶风县的法门寺始建于东汉末年,鼎盛于唐,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被誉为“皇家寺庙”。1987年,法门寺地宫重见天日。这个31.48平方米的地宫,是世界上发现的迄今为止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佛塔地宫。珍宝并未深埋,距离地宫口地面仅20余厘米,不可思议的是,出土的2499件地下宝藏竟然和地宫中唐代物账碑记载的件件吻合,一件不少!其中包括大量丝织品。经过多年研究,文物保护专家近日以创新的保护技术重新揭开了这些丝织品的神秘面纱。

  西安法门寺丝绸虽封入地宫千余年,但多次迎佛开封,再加上地震带来的周围土石砸压,致使盐碱物通过地下水汽浸透在丝织物中,对丝织物纤维造成了严重破坏。出土的大多数丝织物及盛装的箱子朽败、碳化,有些甚至不能触摸,一碰便成了粉末。

  当年清理地宫的工作是在初夏进行的,随着天气逐渐变热,考虑到文物的安全问题,文物部门在清理完现场后,立即把这些珍贵的丝绸文物运回西安,暂时存放到冰箱里。“虽然放在0至10摄氏度的冰箱内,这批国宝仍然会产生霉菌等问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相关专家说,丝绸文物的保护形势十分严峻。如何使这批国宝完好保存下来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

  织物层层粘连如牛肉干

  “由于地宫密闭性差,漏气透水,时干时湿,加之地宫顶石塌落,地面翘曲,织物腐朽过甚之外还受机械性损伤,因此织物在湿态和干态的强度均很差。”7月11日,长期从事文物保护研究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部专家张静称,由于文物出土后的存放条件较差,少部分织物被放入冰箱内保存。而事实上,从文物材质保护的角度来讲,冰柜并不适于长期保存纺织品文物,目前正采取措施,逐步将这部分织物转移到恒温恒湿的工作间内存放。

  张静说,法门寺丝织品文物保护的难点在于,织物保存状况特殊,多层紧密粘连,有干湿两种保存状态。因纺织品文物在地宫中存放方式的原因,有相当一部分文物是很多层紧密叠压在一起的,叠压后形成块体,干态的如牛肉干,湿态的则如烂泥,层层之间粘连结合,紧密牢固,加上纤维强度很低,韧性极差,因此,分、离、揭、展这些糟朽脆弱的粘连织物层的难度很大,这也是文物一直存放多年,除日常保养外,未曾开展保护工作的原因所在。

  中德联建古丝绸保护室

  丝织文物的保护一直是个世界性的难题。由于其本身很脆弱,而且埋葬的条件千差万别,一旦出土,则很难经受剧烈的环境反差。目前,像法门寺唐代地宫这样集中了数量如此之大而等级又非常高的丝绸文物,国内外尚没有先例。目前有关部门尚未批准发掘乾陵等帝王陵,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陵墓中丝织文物的保护问题。当年明定陵发掘时,许多珍贵的丝绸文物便因无法保护而变成碎末,留下了不可弥补的遗憾。

相关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