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中德联手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建立丝绸保护实验室。该实验室分为两个工作区域:干燥间和潮湿间。干燥间除用于纺织品的保护和研究外,还用于纺织品文物的暂存。潮湿间进行与水有关的纺织品保护工作,并安装了一个染色间。实验室配备高精密度恒温恒湿空调,使得实验室内的温度长年保持在20℃左右,湿度保持在50%至55%之间。空调机组在设计安装时,充分考虑了纺织品文物轻微脆弱的特点,对空调出风的风量和风速做了控制。
保护灵感来自“擀面条”
“关于古丝绸保护,目前业内存在的化学类揭展方法,需要将化学试剂滴加到织物上,而且需要采用水洗的方法将化学揭展剂残留清洗干净。这样的操作对于法门寺糟朽脆弱、多层粘连成厚包块的织物并不适用,因为绝大部分织物的糟朽状况经不起化学试剂和水洗操作。”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部部长赵西晨称,类似法门寺丝绸包块这种几十层细密糟朽织物紧密层压粘连成块的保存状况是十分罕见的,堪称独一无二。
怎样才能安全地将强度已很差,且叠压在一起的丝绸揭开呢?
从事丝绸文物保护研究的吴天才从陕西人擀面条和屠宰厂工人师傅剥离动物皮上得到启发。根据以上两个事例,经过多次实验,文保人员总结出了卷取、揭取出土丝绸的方法,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
“我们曾揭展一个原存放于冰柜内的丝绸衣物包块,该包块最初为包着很多层衣物的包袱,包块底部约4厘米厚,上部非常潮湿,织物纤维全部碳化并且布满了霉菌。”张静说,包块周边部分糟朽严重,而这些部分正是衣物的折叠位置,因此衣物均已不完整。虽然如此,他们还是先后揭展开了一条裤子,两件套在一起的袍子,一件上衣,一件裙子(或裤子)。另外还有两件套在一起的质地为纱罗的上衣,并带有小的菱形花纹,衣物通体遍布彩绘或印有图案。
“从长度看,两条腰部织金银线的裙(或裤)皆为唐代盛行的高腰款式。包块中所包含的衣物,生动再现了唐代仕女流行的身着襦裙半臂、肩绕帔帛的服饰风尚。”张静说,法门寺丝织品的图案花纹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包括暗花、印花、手绘、夹缬、织金织银和刺绣等。
金箔厚度仅2.4微米
在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的皇室供奉的700余件丝锦织品中,其工艺多采取印花贴金、描金、捻金、织金等手法。7月12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称,经专家研究发现,过去称为“捻金线”的实际上应称为“缠金线”。
盛唐时期丝织品很少使用金箔,只有皇家例外。考古人员对法门寺出土丝织品的专项研究表明,其所用的金不是纯金,而是含15%左右的银成分。将它打制成很薄的金箔,裁成细条后,缠绕在芯线上。金箔薄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只有2.4微米至5.8微米。缠金(银)线的直径在0.3毫米至0.6毫米之间。“这么薄的金箔中间居然没有加东西,打制中很容易断裂。”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总工程师杨军昌说,金韧性不好,越薄越脆,所以宋以后金箔中间都会加纸,一是为了节省成本,二是为了加强韧性。
杨军昌认为,过去一直称为“捻金线”,但是,显微观察显示,“捻金线”的成型是“缠绕”而成,并未经过“捻”的过程,因此,“捻金线”应称为“缠金线”。
他还透露,金箔的制作可分为8个步骤,大多金箔条的宽度在240微米至800微米之间,极少超过800微米;由于制作的金箔薄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操作时,不能呼吸过重,因为这时的金箔极易被喘气吹飞。
杨军昌说,接下来要通过继续研究宋代以后的丝织品上的“缠金线”工艺,才能逐步理清这一工艺的发展脉络。
(本文图片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