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颜祸水:揭秘春秋君臣的兄妹畸恋(4)
2010-02-26 10:38
鲁桓公把文姜骂了一通之后,文姜也跑到齐襄公那里,把挨骂的事告诉了齐襄公。齐襄公的想法和西门庆一样:与其等到鲁桓公回国乱说,不如杀人灭口。
鲁桓公把文姜骂了一通之后,文姜也跑到齐襄公那里,把挨骂的事告诉了齐襄公。齐襄公的想法和西门庆一样:与其等到鲁桓公回国乱说,不如杀人灭口。
齐襄公安排了一次盛大的宴会招待鲁桓公。在宴会上,齐国群臣不停地给鲁桓公敬酒。鲁桓公心情很不好,正好借酒浇愁,很快被灌得烂醉如泥。齐襄公又令公子彭生驾车将鲁桓公送回宾馆。彭生是齐国有名的大力士,走到半路略施手脚,将鲁桓公肋骨拉断。鲁桓公就这么不明不白的薨了”“。春秋》简单地记载:“夏四月丙子,公薨于齐。”而左传也仅仅是语焉不详地说:“(齐侯)使公子彭生乘公,公薨于车。”翻译成现代语言:齐侯派公子彭生为鲁桓公驾车,鲁桓公死在车里。
明明是被谋杀的,史书上为什么要记载得这么遮遮掩掩呢?
第一,鲁桓公带文姜去齐国访问,本来就是一件“非礼”的行为,他本人应该对此负责任。
第二,鲁桓公正月访问齐国,四月被杀,整整在齐国流连了三个多月,不理国内政事,又是一宗罪责。
第三,鲁桓公的死与绿帽子有关,所谓家丑不可外扬,鲁国人写起这段关于国君的历史,总是感觉难堪,难以下笔。
鲁桓公死得暧昧,当时鲁国的群臣对于这件事的态度就更暧昧。他们给齐侯发了一份含糊其辞的外交照会,大概意思是说:我国元首畏惧您的虎威,不敢安坐家里,前来贵国修好,事情办成了,却回不了国,也不知道找谁负责任,搞得我国在各国面前很没面子,请您杀了公子彭生,也好让我们对各国有个交待。
这份照会结结巴巴,前言不搭后语,有点想讨回公道,却又怕对方发威,有点想指桑骂槐,却又欲说还休,堪称是春秋外交史上一篇奇文。齐襄公收到这份照会,倒是毫不含糊,将公子彭生当作替罪羊给杀了,算是给了鲁国人一个说法。
鲁桓公和文姜的儿子同即位,也就是历史上的鲁庄公。
文姜一来留恋与齐襄公厮会的快乐,二来也无脸回鲁国见人,干脆在齐国定居下来。那些年间的《春秋》和《左传》频频记载了文姜与齐侯私通的丑事:
“冬十有二月,夫人姜氏会齐侯于禚。”(庄公二年)
“夫人姜氏享齐侯于祝丘。”(庄公四年)
“夏,夫人姜氏如齐师。”(庄公五年)
“七年春,夫人姜氏会齐侯于防。”(庄公七年)
“冬,夫人姜氏会齐侯于谷。”(庄公七年)
……
这哪里是偷情,简直就是明火执杖!
我有点怀疑,鲁国人是不是派了一支狗仔队,专门盯着文姜,一有信息就直接向鲁国的史官报告,然后记录在案。
当面不说,背后拚命说,还要记于史册,鲁国人对齐国人的弱势心理,由此可见一斑。
夹在中间难以做人的是鲁庄公。既要忍受丧父之痛,又要埋藏对母亲的思念,实在是难为他了。公元前690年,十七岁的鲁庄公偷偷越过边境,前往齐国的禚地与齐侯会猎。说是打猎,实际上还是想探望一下自己的生母文姜。鲁国的史官对此不满,因此在《春秋》上记载:“冬,公齐及人狩于禚(zhuo 二声)。”越过边境去和齐国人的打猎,当然是“非礼”的行为。然而,母子之间的舔犊之情,又岂是一个”礼“字所能泯灭?公元前689年,齐、鲁等国联军*卫国,”夫人姜氏如齐师“,一方面是为了和齐襄公相会,另一方面恐怕也是为了看一看自己的儿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