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皇帝怎么过春节(3)
2011-01-13 09:58
更令人感兴趣的是,距此一百多年后的乾隆、嘉庆、道光皇帝东巡盛京期间,几乎每次都在大政殿广场举行包括类似规模筵宴、表演在内的典礼,当然并不
更令人感兴趣的是,距此一百多年后的乾隆、嘉庆、道光皇帝东巡盛京期间,几乎每次都在大政殿广场举行包括类似规模筵宴、表演在内的典礼,当然并不是为了庆祝新年,而是祝贺皇帝重回故乡、谒陵礼成。宴间尽管已没有那些走钢丝、踢缸之类的民间杂耍,但戴面具的“玛虎”表演仍被保留,只不过名称已改为“庆隆舞”“扬烈舞”,所饰演的得胜者身份,也从民间猎人变成了八旗将士。乾隆皇帝还亲自为这个在原场地表演的舞蹈写了10首伴唱歌词,作为对祖先开国创业功绩的颂扬和纪念。
皇帝几点吃饺子?
民间“元旦”吃饺子是在子夜时分,“元旦”子时,清朝的皇帝要在正寝宫中朝祭夕祭神位前点香行礼,祭祖礼佛,要到夜里三点结束一切祭拜仪式后才吃饺子。
清宫中的春联和门神:清代宫廷每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于各处张挂春联并于次年正月下旬撤去。为什么是挂而不是贴呢?这是因为这样不仅用起来干净,而且如果保存得法的话,可以多次使用。春联以白纸或白绢书写,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书法最初用满文,清中叶后用汉字。张挂春联,无疑给年节创造了一种氛围。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之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
盛京皇宫的“门神”
每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规定在清宫各处张挂门神,于第二年二月初三日撤下贮存库中。挂门神也是民间流传已久的风俗。据汉应勋《风俗通》讲,黄帝时期的书中曾记载,上古神荼、郁垒两兄弟,专管百鬼,遇有害人的恶鬼必捉之喂虎。战国时期即有刻桃木为神荼、郁垒形,悬挂门旁,以镇百鬼。到了唐代,唐太宗生病,夜里梦鬼来扰,于是命秦叔宝、尉迟敬德两将军,装立于门外,一夜无事。乃令画此二人像挂于门上,于是两位将军亦成为辟邪的门神。清宫所挂门神均先装裱在安有铜饰件的框内,在粗绢或布上绘制,用黄绫沿边。外朝等处,由工部、内务府督同匠役人等张挂;内廷等处,由门神库太监报宫殿监,再由宫殿监传营造司首领太监,至各门各宫张挂。所绘门神有四种,即金武门神、五谷丰登文门神、福寿双全仙子门神、童子门神等。
沈阳故宫现存福禄门神七幅,娃娃门神(又称童子门神)四幅,判子门神一对。盛京皇宫的这些门神几乎全部接受了中原文化习俗的影响,从有历史记载的乾隆八年,清高宗首次东巡盛京后遵奉谕旨装饰祖宗宫殿贴挂门神、门对,可以看出,其在清代盛京皇宫使用了二百多年,已经成为满族文化习俗的一部分。
满族春节写对联,对联例用白纸。使用白纸春联,是满族文化习俗的一个明显特点。这源于满族尚白的习俗。清入关后,在北京地区生活的满族受中原习俗的影响,逐渐以为白色不吉,才在原有习俗的基础上加以改变,白对联上镶上了蓝或红色的边。《燕京岁时记》说春联“惟内廷及宗室王公等例用白纸、缘以红边、蓝边”。宫廷富贵人家对联贴在箅子上,词句堂皇典雅,书法优美,年年春节可以悬挂,不须更换。
(责任编辑:潇湘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