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文人多大脾气(2)
2010-03-11 09:48
晁补之,十七岁时其父在杭州为官,他随从到杭,有感钱塘山川风物之丽,写了篇《七述》去拜谒苏轼。苏轼原先也想写篇类似题材的文章,在读了《七述
晁补之,十七岁时其父在杭州为官,他随从到杭,有感钱塘山川风物之丽,写了篇《七述》去拜谒苏轼。苏轼原先也想写篇类似题材的文章,在读了《七述》后感叹说:“吾可以阁笔矣!”这个评价可谓高矣,极像李白在黄鹤楼写的“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苏轼称赞晁补之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必显于世。晁补之由是知名。在这儿看不到丝毫的文人相轻,更没有小文人的那种大脾气。苏轼对秦观、张耒、李格非等人也给予了应有的评价和可能的帮助。
小文人多大脾气好像是个规律,就像小官员往往有大架子一样;而真正的大家不仅识文,并极有雅量。今天在媒介上偶尔也能看到小文人的大脾气,在现实生活中也难免会遇到有大脾气的小文人。而网络却成了一些小文人发大脾气的好地方,“板砖”乱飞在网络上不是新鲜事。谁如挨了无理的“板砖”,恐怕也只能一笑了之,毕竟还没将你的大作投之江水。
虽说人的脾气不应一概而论,该拍案时当拍案,但无论何人,如果总觉得惟独自己有几分“伟大”,难免会让人想起历史上那些有大脾气的小文人。
(责任编辑:潇湘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