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赵董的书品人品 (2)
2011-06-13 09:00
单从书法艺术而言,无论赵董,均为中国书法史上的集大成者,堪称典范。但是,历代文人士大夫对两者的评价,却有天壤之别。如今观之,其中不乏深
单从书法艺术而言,无论赵董,均为中国书法史上的集大成者,堪称典范。但是,历代文人士大夫对两者的评价,却有天壤之别。如今观之,其中不乏深意。对于赵孟俯的诋毁,乃缘于其触动了以儒家为正统的道德伦理。赵孟俯虽官居一品,名满天下,但生于宋元之变,一士二主,此不忠也。赵孟俯为宋代皇室后裔,甘心仇禄,此不孝也。此外,赵孟俯出仕元朝,以汉侍蒙,又触动了华夷有别的民族心理,更为后世所诟病。薄其人遂薄其书,赵书之秀逸成了妍媚。明项穆云:“赵孟俯之书,温润闲雅,似接右军正脉之传,妍媚纤柔,殊乏大节不夺之气”。明书家傅山也对赵书之“无骨”甚为鄙视。
对于传统文人来说,相对于赵孟俯所触动的道德根基而言,董其昌虽恶,其恶小矣。他所涉及的,只是个人的善恶。更值得一提的是,董案是非,声音更多来自稗官野史,而士林却给予董其昌极大的“宽容”。这正是需要我们深思之处,为何士子可以淡化董其昌的人格污点,而不像看待赵孟俯那样,将其人其书细加关联?仔细想来,问题也在于,董其昌本身就是文人士大夫的代表,作为连结中央王朝与地方社会的中间阶级,董氏与士大夫们拥有共同的利益。加之其恶无关气节,自然可以轻描淡写,大而化之。于是,写史论书之笔在此峰回路转,事情不同,立场不同,得失不同,使得后世眼中的赵董,其人其书,相去甚远。
放宽历史的视野,观书,察人,阅世,方能走出历史的暗角。
(责任编辑:潇湘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