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秘闻:孙中山曾让黄兴“两年勿与国事”?(2)
2011-05-27 12:00
1909年10月14日,广东省咨议局成立,古应芬出任书记长。在这个身份的掩护下,他曾秘密参与多项革命活动。1911年,广州三二九起义爆发,古应芬积极参加
1909年10月14日,广东省咨议局成立,古应芬出任书记长。在这个身份的掩护下,他曾秘密参与多项革命活动。1911年,广州“三·二九”起义爆发,古应芬积极参加了起义的筹备工作。10月,武昌起义爆发,清政权分崩离析。11月9日广东和平光复,胡汉民任广东军政府都督,古应芬成为都督府核计院长。之后,他又平定了海南琼崖的范云梯叛乱,显现出不凡的才干。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胡汉民流亡日本,筹组中华革命党,组织创建中华革命军;古应芬和邓泽如等流亡马来亚,创建中华革命党南洋支部。这一时期,古应芬主要的工作是为中华革命军筹款。1916年他和朱执信谋夺肇和军舰以图广州的军事行动,可惜失败,出走上海。1917年9月1日,中华民国军政府成立,孙中山当选为海陆军大元帅,古应芬任大元帅府秘书。1925年之后,他历任广东省财政厅厅长、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长、文官长等要职;1931年,在广州国民政府的组建中,为中枢性的人物。
留下众多第一手历史资料和鲜活的细节
研究者指出,古应芬在很多重要的历史阶段都扮演了重要角色。通过对这样一个关联广泛的人物的研究,更可进一步梳理出很多民国时期关键人物的鲜活面貌。
以古滂提供的这批信函为例,其中许多细节是在以往的历史资料中所未曾见过的。如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组建中华革命党,他的重要助手朱执信、胡汉民等就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持有异议;1919年胡汉民致古应芬的信中,也历数了孙中山在与陈炯明交往中不切实际的要求;又如1924年创办黄埔军校期间,由于经费极其拮据,校长蒋介石一度欲辞职离去。
李兴国指出,1914年朱执信给古应芬、李文范的一封信中的言论,也是前所未见:“近日大炮(指孙中山)与黄跛手(指黄兴)大相冲突,炮以书与跛谓,中国事应于二年间归彼包办;跛之部下不听指挥,皆以跛故(其实是煽构者言),请跛两年勿与国事,如两年无成,再让跛包办云云(此中情节复杂异常,弟亦不欲深知,亦不必史(使)兄等知之矣)。天下不怕丑有如此者,可谓奇事!弟力劝展兄往美,勿立入此种是非丛中,展口允之,而意不决也。”类似这样的函电还有不少,都可以作为重新审视相关历史提供强有力的第一手资料。
香港同胞“雪中送炭”
助广东军政府渡过经济危机
广州越秀公园镇海楼东侧,有一座四角攒尖顶,绿琉璃瓦面,坐北朝南,高约7米的方亭,南面石额上,胡汉民手书的“光复纪念”四个大字挺拔矫健,赫然在目。很多从香港来的游客,总会特意到此观瞻一番。这就是为纪念1911~1912年香港同胞捐献巨款,支持辛亥革命和广东军政府的伟大功绩而建立的纪念亭。它每日静望过往的芸芸游人,却已不大被人熟知其承载的历史。日前,广州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陈鸿钧为记者钩沉出“香港同胞助捐革命”这段随风而逝的往事。
1911年10月10日,辛亥武昌之役爆发,同年11月9日广州光复,成立了以同盟会员为核心的广东军政府。但新成立的广东军政府“库藏如洗,饷粮告匮”。当时大批民军云集广州,急需发饷,原来的军警也要维持,新成立的政府又要经费。逃亡到香港的原粤督张鸣岐扬言:“革命党即得广州,不能守三日也。”因此能否迅速筹得军政费用,是当时广东军政府存亡的首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