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上下五千年 >

契丹神秘而来,神秘而去(2)

2009-04-16 13:12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也 人
契丹是中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受中原文明的影响,建立了政权。它神秘地来,又神秘地消失,给我们留下了千古谜团。

这些汉族地主同时还把汉文化带到了塞外。相当多的契丹贵族在放弃了游牧生活、定居以后,逐渐与汉族地主发生了同化,与汉人已经毫无差别。

应该说,在封建社会,掌握着民族文化的还是一些贵族,在他们被同化之后,原有民族的特性几乎被掩盖;而劳动阶级占有文化资源少得很,所以他们就更容易被同化。这也是为什么到辽灭亡时,契丹这个民族好像也随之消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日本为何格外关心辽代史

记者:我们注意到历史学界有一些说法,称契丹辽国早期应该算作奴隶制社会。而且这种说法还有来自日本的声音。再有,相比较而言,一段时期内,我们研究辽史的专家好像也非常少,比日本少,原因何在?

李锡厚:从清朝以来,研究辽史主要是整理《辽史》这部书本身,找它的错误,记载的疏漏,做这部书的校勘。后来到1900年前后,日本人投入了大量的力量搞辽代史研究,其背后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就是为了占领东北那块地方,为了建立伪满洲国找所谓的历史依据。日本人的想法就是,契丹——辽是另外一个国家,与中华文明无关。实际上,包括汉族地主带去的农业生产关系,包括汉文化对契丹辽国的影响,包括契丹文化与汉文化的同化,都说明契丹辽国与华夏文明的不可分割。

我是东北沈阳人,日本投降那年我7岁。我们那儿比我年岁大的人念小学、念中学读的“历史”,都只从辽代开始,辽——金——元,这样一条线索下来,他说这就是“满洲国史”,与中华文明的历史无关。

以前侯宝林写文章讲过这样的事儿:他在上个世纪30年代去东北演出,到了山海关以后,火车停了。原来是要办入境签证,中国人到“满洲国”,成了到另外一个“国家”了。老舍在小说里也写过一个人穿一身日本军装,说日本话,对中国人耀武扬威,结果这人是一个“满洲国人”,面对同胞,却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了。

当时的东北,思想文化统治得很厉害,如果历史老师讲中国历史,说大家其实都是中国人,很可能有掉头之罪。每家大人们也不敢当着孩子,说自己是中国人,因为如果孩子在外面顺嘴瞎说,非闯祸不可。

所以到抗战胜利初期,我自己才知道自己是个中国人。

记者:日本人通过什么,把辽从中华文明的历史当中一笔划走了?这种说法是否站得住脚?

李锡厚:为了达到把辽史独立出去的目的,日本人就极力地鼓吹辽与当时中华文明的不同。说法就是契丹曾经历了奴隶制,它的文化、政治制度都与唐宋等汉王朝不同。为了证明他们的说法,日本人在东北搞了一些发掘,但毕竟有限。1949年以后,有关辽代文化的考古文物逐渐增加,能够证明辽与中华文化实为一体的佐证也越来越多。

在契丹王朝展中,辽耶律羽之墓和辽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出土文物最多。其中不少都反映出了强烈的汉文化色彩。辽国公主墓中一件八曲式花锦盒上,一面为水波纹地上有一对仙鹤,另一面则为一对鸳鸯,边缘一周为连珠纹;一件金花银盒上也有凤凰牡丹的图案。李锡厚先生一边看一边介绍,辽的许多工匠,包括制作金银工艺的、绘制壁画的等等,很多都是汉人,因此在其用具中出现汉文化是很自然的事情。也说明契丹文化与汉文化的有机结合。而在耶律羽之墓出土的文物中,因为墓主人曾做过辽东丹国左大相,所辖地位汉人聚集区,其器物的汉文化痕迹就更加明显。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