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上下五千年 >

探秘皇家祖庙——太庙的故事(2)

2011-02-10 10:31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探索·发现
太庙是只有皇帝死后才可以进入的,兴献王没有资格进入。这一说法立即激起了嘉靖皇帝的怒火,嘉靖恼羞成怒,让太监廷杖群臣。这成为明代历史上最著
“太庙是只有皇帝死后才可以进入的,兴献王没有资格进入。”这一说法立即激起了嘉靖皇帝的怒火,嘉靖恼羞成怒,让太监廷杖群臣。这成为明代历史上最著名的“议大礼”事件。
 
其实,幽深的紫禁城里并非没有嘉靖供奉生父牌位的地方,位于紫禁城内廷东侧,就是皇帝的家庙,不涉及江山社稷,类似于普通百姓家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相比于太庙,显得平和亲近。除了常规的祭祀外,皇帝可以经常来这里陪伴逝去的先祖。
 
而嘉靖皇帝显然不满意自己的父亲的牌位只是进入奉先殿,他的目的很明确:生父的牌位,要享受最高规格的祭祀,要进入太庙,为此嘉靖皇帝努力了17年。
 
公元1536年12月,嘉靖皇帝的夙愿终于实现。生父兴献王牌位终于在一场盛大的仪式之后,被隆重地安置太庙中相应的神位上,这一仪式被称为升附太庙。不管过程如何曲折,从未做过一天皇帝的兴献王,还是凭借着儿子嘉靖皇帝的坚持,死后牌位得以入主太庙。
 
事实上,除了皇亲国戚可以升附太庙,接受供奉之外,对国家有重大功勋的功臣,死后牌位都摆在太庙的东西配殿。
 
每年的春、夏、秋、冬四季首月的农历初一,这些牌位都会被捧到享殿,而皇帝则会亲自来这里祭祖。这被称为“四孟时享”,是常规性的祭祀仪式。每遇到国家重大事情时,皇帝本人会来到寝殿向祖宗上香报告,皇帝登基、大婚、册立皇后等等,这被称作告祭。此外,规模最大的祭祀仪式在每年除夕前一天举行,历代帝后神主都将恭请到大殿合祭,叫“袷祭”。
 
宫廷祭祀共有80多种,分大祀、中祀和群祀三个等级。大祀多为皇帝亲自祭拜,中祀一部分由皇帝亲祭,大部分派官员祭祀。而群祀,则完全是由官员代劳了。
 
绝大部分的祭祀仪式就是在这漫长的几千年一脉相承而来。虽然改朝换代,但是礼仪自有它的威严,即便是皇权也是无法超越的。
 
1644年崇祯末年,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彪悍的女真族一路烧杀抢掠,甚至屠城,攻到大明帝都北京。
 
当清军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取得江山的时候,多尔衮却在太庙前停止了杀戮的脚步。在这个供奉着明朝历代先祖的庞大建筑前,骁勇彪悍的马背上的民族,变得温柔恭顺。
 
北京城的百姓惊奇地看到,刚入关的清军把太庙里世代供奉的明代皇帝的神位移出太庙。6月,多尔衮恭顺地把明代皇帝的神位请于历代帝王庙,整个过程恭恭敬敬、肃然整齐,不禁让这些原本是大明王朝的子民们好奇、疑惑。
 
祖居关外的满族成为紫禁城的新主人,为什么要这样恭敬地对待明朝皇帝的神位呢?
 
多尔衮在把自己祖先的牌位移到了太庙之后,还下令把辽金元等皇帝的神位供奉在历代帝王庙中,旨在表明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也在中国正统王朝之列。
 
多尔衮的这一举动安抚了百姓不满、怀疑的情绪。自此,明代已经成为过去时,太庙迎来了新的主人,也揭开了新的一页。
 
入主中原以后,作为天下的统治者,女真族全盘接受了明代繁复的祭祀程序,,比如沿袭了多年的“卤簿制度”,即祭祖行列中的仪仗队。从努尔哈赤统一女真部落开始,他就努力模仿明朝的典章制度,“张黄盖、鸣鼓奏乐”,在顺治皇帝带领全体官员到达北京之时,卤簿仪仗整齐肃穆,不禁让满街百姓赞不绝口。
 
清朝的皇帝对于祭祀格外重视,连服装这样的细节都有严格的规定,比起明朝皇帝对于上天和先祖的敬畏,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祭祀活动前三天,皇帝和文武百官斋戒,不饮酒,不食荤,不处理刑事案件,不看病。太常寺和礼部分别准备黄案;准备斋戒铜人,安排皇帝的祭祀活动等相关事宜;礼部官员到太庙检查牺牲等情况,确认所宰杀的牛羊符合祭祀要求……终于等到祭祀开始,礼仪官提前向皇帝行过三跪九叩大礼之后,在接下来的仪式中,他们就可以免礼,而专心忙于工作了。
 
午时,正祭开始,随后各宗庙帝后的神位都将被迎接到太祖庙内;而在牺牲所、宰牲亭所宰杀的牺牲,被送至太庙殿内,皇帝必须袒露右臂亲自前去迎接,此时,礼乐官会按照历来祭祀沿袭下来的方式敲钟奏乐,舞生则高唱祭祀的歌曲翩翩起舞,歌词的内容多说牺牲又大又肥,用来博得祖先神灵的欢愉。皇帝和官员则需三叩九拜,其实是皇帝代替全天下百姓,表达了对先祖神灵的敬意,为国之未来天下苍生祈福许愿。
 
延续千年的祭祀礼仪仍在太庙上演,坚船利炮已经打开了南中国的大门。千年的礼仪之邦连同所有的祭祀礼仪都一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关推荐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