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上下五千年 >

探秘皇家祖庙——太庙的故事(3)

2011-02-10 10:31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探索·发现
中国,光宗耀祖,光耀门楣的观念深入人心。道光皇帝在位之际,国力日衰,于是,一向克勤克俭、可堪儒家道德典范的道光皇帝做出了令所有人吃惊的、
中国,光宗耀祖,光耀门楣的观念深入人心。道光皇帝在位之际,国力日衰,于是,一向克勤克俭、可堪儒家道德典范的道光皇帝做出了令所有人吃惊的、有违祖规的行为,留下亲笔朱谕:死后灵位不进太庙,不立神功圣德碑。
 
对于道光皇帝的儿子咸丰帝来说,如果道光灵位不进太庙,无疑是把道光皇帝排除在爱新觉罗氏孝子贤孙之外。如果牌位进太庙,也是违背先皇遗嘱。何去何从,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和清王朝的各位先祖一样,道光皇帝的牌位最终进入了太庙,年复一年地接受后世子孙的祭祀。而封建社会中,地位重如泰山的太庙在其后的岁月里会经历怎样的沧桑变迁?
 
一场更为深刻和巨大的变革在20世纪初的中国酝酿发生着。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统治267年的满清政府被推翻。紫禁城外面的世界,剧变正在发生。老百姓好像还没有来得及仔细品味,但在其后的岁月里,改朝换代的变化已经随处可见。
 
紫禁城的末代皇帝溥仪,已经被迫离开太和殿的宝座。太和殿作为皇室政权的标志,被民国政府接收,然而根据《清室善后优待条例》中的第四款“宗庙陵寝永远奉祀,民国政府派兵保护”。这里供奉着他的历代祖先,依然归爱新觉罗氏所有,只是,不再关乎国家政权。
 
1924年,溥仪迁出紫禁城。太庙也永远结束了作为皇家祭祀的历史。
 
1926年,太庙改为和平公园向普通市民开放,太庙开始了“公共空间化”的历程,但在解放前的大多数时间中,太庙仍然处于封闭状态。
 
1949年2月3日上午10点,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正阳门举行了庄严的入城仪式。
 
1950年4月30日,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开幕,从此,这座宫殿走上了新的使命。
 
这里成了劳动人民的天地,普通的工人、市民、百姓都可以自由出入这座曾经的皇家宫殿。许多在旧社会贫苦出身的人,在文化宫的培养下,成为文艺界的骨干力量。一些后来为观众喜闻乐见的明星,都是在文化宫的群众文艺活动中成长起来的。
 
“古来数谁大,皇帝老祖宗。如今数谁大,劳动众弟兄。世道一变化,根本就不同,还是这座庙,换了主人翁!”作家赵树理这首诗以直白的词汇道出了所有底层劳动人民的心声。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文化宫接待前来活动的工人、市民超过百万人。
 
进入90年代,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渐渐丰富,娱乐场所也渐渐多了,文化宫似乎渐渐淡出人们的选择之外。而一些电影和歌剧却选景在太庙拍摄,并取得了轰动的效应。随着电影和歌剧的轰动效应,淡出人们视线已久的太庙,又渐渐回到人们的视野。与此同时,也有很多的民间活动在这里举行。而它所蕴藏的巨大的文化价值,正在一步步被重新认知。
 
太庙,这座古老的皇家建筑,曾经承载过先人敬天法祖的信仰,承载过人们热火朝天的生活,如今已经与现代人的生活相得益彰地结合,历史与现实经由它,奇幻地联系在一起。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
相关推荐
频道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