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上下五千年 >

吴佩孚得心应手的“通电”战(4)

2011-03-17 09:30
来源:凤凰网 作者:侯吉永
吴佩孚有一封痛斥段祺瑞更换豫督的通电,堪称是怒骂之作。1920年2月吴佩孚从湖南撤防北归,段祺瑞为截断其北归之路,强迫内阁总理靳云鹏撤换河南督

  吴佩孚有一封痛斥段祺瑞更换豫督的通电,堪称是怒骂之作。1920年2月吴佩孚从湖南撤防北归,段祺瑞为截断其北归之路,强迫内阁总理靳云鹏撤换河南督军赵倜,派段系吴光新接任。吴光新部时已开赴信阳,却一路烧杀抢掠,激起强烈民变。豫省人民“一息尚存,誓难忍受”,强烈反对更换督军。对段氏作法,吴佩孚愤慨地发出通电:


  疆吏非一家之私产,政权非一系之营业。安福跳梁,政纲解纽,穷凶极恶,罄竹难书,稍有血气,咸不欲与共戴天。……吴光新现为长江上游总司令,何又得陇望蜀!似此野心勃勃,不夺不餍。法纪荡然,人人自危。……政府近年来举措设施,无一不违反民意,全国所痛绝者则保障之,全国所景慕者则排挤之。顺我者存,逆我者亡。举满清所不敢为、项城所不肯为者,而政府悍然为之!曾亦思武力权威,较满清、项城为何如?全国之大,能否为一系所盘据;疆吏之多,能否尽为一党所居奇;兆民之众,能否尽为一人所鞭笞!……恳我总统、总理勿为安福所利用,立饬吴光新军队仍回原防,并宣示决不轻易赵督,以弭战祸!


  吴佩孚怒发冲冠,大骂安福系穷凶极恶一手遮天,动情之处,词若江河,滚滚而下,如山崩峡流,酣畅淋漓。赵倜部读罢无不“传诵欲泣”。不同于其他军阀政客的通电通常由文士幕僚操刀,吴佩孚的通电多是自己主笔,所以有他自己的感情与性情。他通常是在怒不可遏时,任情感自由宣泄,行所当行,止所当止,于是怒骂之作,文气驰骋。民国时期通电文字最初都是言简意赅的,饶汉祥以骈文笔法写通电,被幕僚文士大量模仿,以致通电的骈俪风格越来越浓,长篇累牍,骈四俪六,铺陈用典,辞藻斐然。但过多的辞藻典故有时会淹没攻击的力量,通篇的四六句式也会截断文气的流畅。吴佩孚的通电吸收了骈文之长,又不囿于骈文句式限制,在古典四六对仗和韵律中,开创性地融入现代散体杂文句法,间以排比、比拟、反问等修辞手段,不仅增强了通电的磅礴气势,也增加了骈文的叙事力量。尤其是“全国之大,能否为一系所盘据;疆吏之多,能否尽为一党所居奇;兆民之众,能否尽为一人所鞭笞!”以三个排比抨击段祺瑞和安福系,又准又稳又狠,令人拍案叫绝。


  直皖大战开战之时,吴佩孚讨伐段祺瑞的通电同样是从容挥毫愤慨淋漓:


  自古中国严中外之防,罪莫大于卖国,丑莫重于媚外,穷凶极恶,汉奸为极。段祺瑞再秉国政,认仇作父,始则盗卖国权,大借日款,以残同胞;继则假托参战,广练日军,以资敌国,终则导异国之人,用异国之钱,运异国之械,膏吾民之血,绝神黄之裔,实敌国之忠臣,民国之汉奸也。……大逆不赦,中外所闻,斯而可忍,人心尽死。佩孚等束发受书,尝闻大义,治军而还以身许国,誓不与张邦昌、石敬塘、刘豫、吴三桂之徒,共戴一天。贼生则我死,我生则贼死。宁饮弹而瞑目,不为外奴以后亡。……今日之战,为讨贼救国而战,为中国民族而战,其幸不辱命,则佩孚等解甲归田,勉告无罪于同胞;其战而死,为国人争人格,死亦有荣无憾。


  吴佩孚的高明还在于,他常于通电结尾,将自己的行为提升到为国为民的高度,诸如“今日之战,为讨贼救国而战,为中国民族而战”之类。这不仅刻画出他“为国人争人格,死亦有荣无憾”的“侠之大者”形象,还在他与普通民众之间确立了一种彼此照应、荣辱与共的生态关系,一旦同仇敌忾的反段情绪被引燃,他的诉求也就成了一种被广为认同的共识性表达。这对吴佩孚来说是无往不利的能量。

相关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