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在朝廷设五经博士。自此国家政策和文化教育皆以儒术为本。儒学成为统一思想,并根据这个指导思想培养人才、选拔人才,对人民加强思想教化。因此,儒家把教师地位抬得很高,称为“礼之三本”,把师与君相提并论:天地君亲师。汉朝在长安设太学,可容万人,由博士任教师。由地方和长安派18岁的子弟学习,经过考试,合格的便可直接做官。使儒学与仕途结合起来,要做官,非学儒不可,从而使学校成了专门学儒的地方,士人也都变成了儒生。“学而优则仕”成了整个封建社会教育的特点。汉代虽有官学,也有私学,那些经师大儒凡得不到从政和任博士机会的,即从事私人讲学。
隋炀帝首创科举考试,从此成为历代统治者选拔官吏的一种主要途径。由于教考分离,学生一考上举人、进士,就只认主考官为师,援以为仕进靠山,并以此为荣。而把私塾先生忘得一干二净,因此私塾教师也就有了“冬烘先生”的别称。
唐代,实行尊孔,提高儒学地位,封孔子为文宣王,各学校设孔子牌位。从此官学祭孔沿袭成习。当时学校教师有博士、助教、直讲等。他们既是政府官员、又是教师。教职以官职大小为标准,博士为正五品。唐太宗在视察御史府时,看到许多新考取的进士鱼贯而出,大喜说:“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矣”。封建统治者通过科举考试,不仅培养了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忠实奴才,而且使社会人才(包括教师)穷经皓首、心无异志,从而巩固了封建专制制度。
宋朝除官办学校外,还兴起书院,还有其他私学、蒙学,或称乡学、村学,以及私人设立的“私塾”。私学教师的水平相差极为悬殊,教师旨趣也大不同。有的“不屑仕进,耻事权贵”;有的是“不与时俯仰”;有的当朝大夫以“传道授业”为儒者要务;更多的则是屡试不第,为养家糊口而“教授乡里”。私学教师的地位也一落千丈,以至后来有“九儒十丐”之说。
明清时期,统治者在文化思想教育方面实行专制主义政策,大兴“文字狱”,实行八股取仕。对教师在思想舆论方面所起的作用十分警惕,采取压制、笼络等政策。教师禁若寒蝉、头脑禁锢、思想僵化,真成了“腐儒”。
清末教育腐败、没落,外国侵略者开始对中国进行文化教育侵略,开办了一些教会学校,由外国传教士任教师。后来洋务派也创办了一些新式学堂,教师也多为外国人。直到后来留学生回国后,才开始有了新学教师。
教师在各个朝代有各种不同的尊称。
《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我们这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和尊师传统的国度,从古代以来,老师的称谓便很多,其中尊称约有“师氏”、“西席”、“山长”、 “师长”、“老师”、“先生”等,近现代又出现了园丁、人梯、孺子牛、人类灵魂工程师等称谓。 我国有悠久的尊师重道的传统,古代就有“人有三尊,君、父、师”的说法。《吕氏春秋·尊师》云:“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尊师之道也。”
“老师”二字,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 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后来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如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一诗:“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